蒙特梭利教育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成立,它以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懂得关怀别人、并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幼儿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蒙特梭利教育中提出的敏感期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玛丽亚·蒙台梭利通过对婴幼儿长期的行为特征、认知规律与语言发展特征等层面的研究与分析,得出婴幼儿认知层面上的认知规律。
蒙特梭利教育创始人玛利亚·蒙特梭利,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
教育家,她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从而创立了幼儿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核心理论在于,不受干扰地满足儿童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建构成一个完美的成人。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曾风靡整个西方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赢得
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创始人
玛利亚·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年8月31日—1952年5月6日),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从而创立了幼儿教育法——蒙特梭利教育法,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玛丽亚·蒙台梭利成长于一个平和、博学、开明的家庭,父亲亚历山德鲁·蒙特梭利是一位性格温良、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善良、严谨的天主教徒。虽然是独女,深受父母宠爱,
玛丽亚·蒙台梭利并没有被过分溺爱,且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独立、热心助人的个性。她十三岁时,选择了读数学,这在19世纪80年代的
欧洲也少见,大多数女孩不会选择数学这一专业;20岁那年,她进入
罗马第一大学读生物、医学。女孩学医在当时更是破天荒的事情,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医学班上唯一的女生。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蒙特梭利于26岁取得了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
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更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生。毕业后,
玛丽亚·蒙台梭利在罗马大学附属医院任精神病临床助理医生,诊断和治疗身心缺陷儿童,从而对儿童的研究产生了兴趣。1907年,蒙特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贫苦、普通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聪明自信、生机勃勃的孩子。蒙特梭利教育法,轰动了整个欧洲。
创新发现
幼儿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蒙特梭利教育中提出的敏感期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玛丽亚·蒙台梭利通过对婴幼儿长期的行为特征、认知规律与语言发展特征等层面的研究与分析,得出婴幼儿认知层面上的认知规律。
语言敏感期
蒙特梭利提出0-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孩子在婴儿时期即通过对大人嘴型的观察,开始呀呀学语,具有明显的语言学习时期。语言的学习对大人而言难度很大,但是婴幼儿时期的儿童却能够轻易地学习到母语,语言敏感期的存在是产生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从心理年龄上具有天然的语言学习敏感里。若婴儿在两岁之时还不能够开口讲话,其可能存在有一定的语言学习先天障碍,需要到专业的机构中进行检查。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表达能,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日后的学习与成长。
秩序敏感期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为2-4岁。孩子对外部事物的认知是通过环境中的有序性来进行的,在外部环境发生异常时,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哭闹、害怕、哭泣等行为,甚至出现大发脾气,其充分体现了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性。幼儿对秩序的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对所有物、生活习惯以及顺序性等层面,随着孩子逐步从环境中获得内在秩序,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智能逐渐建立。
感官敏感期
感官敏感期期为0-6岁。感官是孩子了解外部事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包括是味觉、听觉、视觉等,这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孩子在0-3岁一般是通过潜意思吸收性心智来认知外部世界,在3岁之后逐渐通过对外部事物感知来认知世界。为此在婴幼儿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触觉板、听觉筒等方式来对孩子的感官进行引导,以此对孩子进行相应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为孩子设计多种多样的感官教材,并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五官对孩子进行引导,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孩子的要求。
社会规范敏感期
社会规范敏感期为2.5-6岁,两岁半的儿童已经学会走路,正是处于对周围的逐渐探索时期,在幼儿教育中应当给予其一定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动作的正确与熟练发展,促进幼儿右脑与左脑的均衡发展。蒙特梭利教育中较为注重对幼儿小肌肉的练习,在对大肌肉的训练之外应当加强对小肌肉的训练。注重幼儿手、眼的细微动作教育,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这对幼儿的智力发展也有着显著效果。
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
儿童对较细微事物具有很大兴趣,大人由于较忙往往容易忽略一些细节,而孩子往往对其有着较大的探索欲望,例如衣服上的图案以及泥土里的昆虫等,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可以据此对幼儿进行细微事物的观察,促进同学们对细小事物的研究。
教育特色
玛丽亚·蒙台梭利学校在教育体制上具有独特之处,它的班级编排不分大中小,而是混龄编制,避免了同龄儿童之间的争执,给儿童一种更符合实际社会的自然环境,让儿童在这种环境中既学习做哥 哥、又学会做弟弟,培养儿童的爱心和社会
合作能力。在蒙特梭利幼儿院里,没有上课铃声,儿童自己形成秩序,可以不受干扰地长久工作。蒙特梭利教育下的孩子在专注力上一般都能达到1至1个半小时,这个事实完全不同于很多教育专家儿童专注只会维持十几分钟的说法。蒙特梭利教育不采用团体授课,它把保育融入教学;蒙特梭利教育能给儿童极大的爱和尊重;蒙特梭利教具极具逻辑性、科学性和审美性,同时还有自我校正功能。蒙特梭利教育在世界上运行了近一个世纪,在世界各地都是成功的,因为它是一种科学方法,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对于我们来讲,是否接受这种科学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去面对孩子,而意味着我们该如何面对我们自身。
教育方法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医学博士,后投身教育,有深厚的生理学、医学知识背景。通过对前人和当代的教育与心理理论的研究,以及在儿童之家执教的实践,她对儿童有了新的发现,这是她的最大贡献,并由此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
注重吸收性心智
孩子一出生,感觉器官就开始感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信息。这些感觉能力就决定了孩子可以依靠这些能力接受环境中的信息。因此,蒙特梭利认为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开始。
把握敏感期
根据生物成长过程的敏感期,
玛丽亚·蒙台梭利发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有敏感期。3岁前,主要是秩序、语言、动作、感觉和对细小事物的敏感期。敏感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佳年龄。敏感期是指儿童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儿童只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别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的事物。比如儿童在两岁左右会对微小精细的东西感兴趣,而看不到比它更大的物体。因为敏感期的到来,儿童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又如数学的敏感期在4岁以后某一时段,如果在此之前或其他时候不断给儿童传授数学,不但影响4岁前那段时期儿童其他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儿童对数学产生厌恶。而儿童0-6岁的生命就是由一个连接一个的敏感期组成。儿童心智的发展正是借助这些内在的自然法则,通过活动而展现他的精神生命的。
倡导自发性活动
儿童具有自发性的活动。自发活动使儿童能够逐渐走向独立。只要成人不妨碍孩子,他们都能独立。独立能力弱或者没有,是成人妨碍的结果。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就决定孩子在发展中是需要自主学习的。成人对孩子的这种自主性、自发性不能给予强迫或压抑。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出生前便有一种精神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为精神胚体。儿童依靠这个内在老师的指导,借着 “爱” 的环境,通过儿童自发活动来建立儿童的自我。因为儿童要发展什么并不依靠成人,而是听从内在的老师呼唤。
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儿童的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和自发性活动都是内部的因素。这些内部因素要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一定是适宜的,不适合于孩子的环境,他的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发展。这种观点和当代心理学的观点完全是一致的,即主体和客体要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依赖的是活动。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
在蒙特梭利幼儿园幼儿所有的学习过程是自己在自己的工作毯上操作著名的蒙特梭利教具,儿童自由地选择同他智力、年龄相符合的教具,并从中体验教具内部的逻辑和规律。儿童从中发展了智力,获得了知识,因为是借教具而工作,内心充满了欢乐,也变得专心,又因为是自己发现教具里的秘密,进而又充满了自信和成就感。所以蒙特梭利教育法能够培养出自立、自信、自强的儿童。由于遵循了儿童发展的自然法则,儿童的 心智得到了发展,儿童也变得安静并且善于观察,而不会因长时间的压抑而发泄和破坏。在这种教育原则中,因为儿童顺应了他内心的天性,他一直是 “他自己的主人” 而不是 “老师是他的主人” ,他的自律能力也就形成了。
理论与实践
理论
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都是由内在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能做的,是提供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孩子在其中去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儿童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建构成一个完美的成人。
玛丽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这么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著名幼教专家李跃儿也说,教育的意思就是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教给他们什么。
实践
蒙特梭利方法建立在对儿童在准备满足其需求的环境中自由行动的观察之上,得出的结论是,儿童在这种环境中的自发活动揭示了一种内在的发展计划,并且教育者的适当作用是消除这种自然发展的障碍,并为它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机会。因此,教室配备了儿童大小的家具、扫地和洗桌子等 “实际生活”活动,以及蒙特梭利开发的教材。 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和开展自己的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
玛丽亚·蒙台梭利进行了一些观察,这些观察成为她工作的基础。 首先,她观察到孩子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并自发地重复选定的活动。 她还观察到孩子们有强烈的倾向,他们倾向于整理自己的环境,整理桌子和架子,并订购材料。当孩子们选择一些活动而不是其他活动时,蒙特梭利完善了她提供给他们的材料。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开始表现出她所谓的“自发纪律”。
蒙特梭利继续发展她的教学法和人类发展模式,扩大了她的工作并将其扩展到年龄较大的儿童。 她认为人类行为是由人类心理学中普遍的、先天的特征所指导的。她的儿子和合作者马里奥· 老
玛丽亚·蒙台梭利在1957年被确定为“人类倾向”。 此外,她还观察到人类发展的四个不同时期或“平面”,从出生到六岁,从六岁到十二岁,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以及从十八至二十四岁。她看到了每个层面的不同特征、学习模式和发展要求 ,并呼吁针对每个时期采取特定的教育方法。在她的一生中开发了从出生到12岁的教学方法和材料。 蒙特梭利在世界各地创建了 4,000 多个蒙特梭利教室,她的书籍被翻译成许多不同的语言,用于培训新教育工作者。 其方法被引进美国数百所公立和私立学校。
价值成果
玛丽亚·蒙台梭利来自
意大利,不仅在医学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及改革家,
英国的社会各界都对他赞赏有加。并且在20世纪获得 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殊荣——推进科学、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蒙特梭利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在教育上进行深入挖掘,另外也在罗马圣罗伦斯区开创了自己的 个人学校”中学生之家”,受到了世界的好评。
蒙特梭利十分重视观察、实验以及研究, 慢慢在教学理论与方法上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她的理论被叫做蒙特梭利学生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从她的著作中可以充分的体现。《
玛丽亚·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一书, 对”中学生之家”经验进行了总结,对相关理论进行揭示。此外,还著有中学生教育手册主要记录了”中学生之家”教具和技术,包含如何创设有利于中学生学习的环境。 其中”自我教育”作为关键点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对于提升中学生们的观察力,提高认 知力,以及锻炼出准确的判断力都有很好的效果。《中学生秘密》《发现中学生》分别从生理、心理、新观念与方法上进行了重点阐明。前者主要讲述了童年敏感期被成年人忽视所带来的影响,对中学生不同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刻画,对中学生发育及成长秘密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后者是以发现的视角,阐述中学生不断观察,与外界接触产生 不同反应,如何更好的学习,集中注意力探究未知世界。通过对中学生特征的分析,可以让中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强的积极性。作为蒙特梭利最后的作品,《有吸收性的心智》自然有它的独特之处,对后人的教育带来的极大的影响,同时受到的好评也是最高的。书中全面并仔细阐明教学理论及发挥的作用,从中学生角度分析教学及所需,以心智为主体深入了解中学生教育问题,具有革命性意义。
中国机构
20世纪30年代初蒙特梭利博士致函中国教育部长,邀请中国派员赴
罗马参加教师培训,并征集在中国采用该教育的报告及书籍,我国时任教育部长
蒋梦麟先生回复称,中国没有实施蒙特梭利的报告文章及翻译的书籍等。教育部长之言反映了当时的实情,蒙特梭利教育虽受到称赞,但不适应当时我国的国情,因而未能传播开来。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当时政府提出了“全面学习苏联”的方针,蒙特梭利及其创立的幼儿教育法未能免于批判,被冠以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儿童中心主义、资产阶级的
自由主义教育、机械地感官训练等,遭到全盘否定。
1978年以后,学术界逐步走向务实,我国幼教界前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卢乐山先生,从外部世界的幼儿教育中发现了蒙特梭利教育依旧存在并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壮大,终于在1985年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教授编著的《蒙特梭利的幼儿教育》一书,对蒙特梭利教育进行了客观介绍。
2010年11月,鉴于对
玛丽亚·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焦灼与关注,
中原地区蒙特梭利专家协会(CMEA)应时发起成立了,首期支持的专家有当时影响中国蒙特梭利发展的代表性人物:卢乐山、
梁志燊、
李淑英、
范佩芬等人,后来又先后聘请了海峡两岸业内都有显著影响力的刘冷琴(台湾)、宋茂蕾、万瑞琴(台湾)、单中惠、柯小卫等担任顾问或副会长职务。更多的学院派和实战派专家学者加入到这个团队,这标志着更高水准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在2016年第四届全国蒙特梭利(香山)会议上,郭福昌先生出席并做了会议发言,从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的角度为中国的蒙特梭利研究和实践的本土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未来指明了更加纵深的发展方向,相信我们大家研究和实践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不完全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发展,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华大地上,同样也会出现一位超越蒙特梭利思想和影响力的幼儿教育专家学者,而目前所做的蒙特梭利传播事业,则是最有希望成为这位未来的专家学者的成长和存在的土壤。
2009年,中国蒙氏教育认证机构——中国蒙特梭利专家协会(CMEA)成立,协会汇聚了
卢乐山、
梁志燊、
李淑英、
范佩芬、宋茂蕾、单中惠、刘冷琴、万瑞琴、柯小卫等中国蒙氏教育权威人物。
社会评价
《
郑州日报》数字版发文评价:蒙特梭利教育简称蒙氏教育,是
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
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
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
内蒙古呼伦贝尔教育工作者李志军撰文称: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一个非常实用、操作性极强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她不但完成了儿童早期智力开发,而且能全面提升儿童的身心素质。重视早期教育,强调把握孩子的敏感期,这正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工作,提倡不同年龄孩子的混合搭班,这样的教育在幼儿园中也起到良好的作用并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孩子为中心,培养孩子的自我发展,把操作学习让孩子当 成工作,培养了孩子多种能力。
《
中国网》发文称赞玛丽亚·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
教育家,创立的幼儿教育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
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
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德国联邦教育部的工作人员 特尔先生分析认为, 首先, 蒙特梭 利教育理念已经被德国幼教界普 遍接受, 并渗透到日常教育中, 没 必要冠上“蒙氏教育”的字样。其 次, 不能把
玛丽亚·蒙台梭利教育神化。世 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其他 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中的合理成 分同样可以被吸收运用。同时, 教 师必须在教学细节处理上灵活把 握,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能简 单地照搬照抄。任何教育模式都是一定民族 文化的产物, 蒙特梭利教育法也 不例外。
德国幼儿教育专家克莱 特教授指出, 德国在引入蒙特梭 利教育法时, 也曾经历了一个兴、 衰、兴的过程。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开始时盲目地崇拜, 没有经 过认真的本土化。后来, 德国采取 了很多措施来解决本土化问题。 如, 在
教育内容上, 他们以蒙特梭 利语言教育的原则为指导, 参考 蒙特梭利的语言教具, 设计了一 套
德语语言教育的方案和教具; 在教育活动上, 以蒙特梭利文化 科学教育的框架为蓝本, 设计了 富有现代化气息、融合现代科学 发明和创造的教育活动方案和教 育等等。
参考资料
蒙台梭利传.中国蒙特梭利专家协会(CMEA)官方网站.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