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茶藨子
茶藨子科茶藨子属植物
高茶藨子(学名:Ribes altissimum Turcz. ex Pojark.)是茶藨子科茶藨子属的植物。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2-3米;小枝灰紫红色,稀灰紫黑色,皮长条状剥裂,幼枝紫红色或紫黑色,光滑无毛,稀具少数短腺毛;芽长卵圆形,长5-7毫米,宽2-4毫米,先端急尖,具数枚紫红色鳞片。叶近圆形,长3-6厘米,宽几与长相似,基部心脏形,两面均无柔毛,有时下面仅沿叶脉疏生短腺毛,掌状3-5浅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微尖或稍钝,顶生裂片比侧生裂片稍长或几等长,边缘具粗锐重锯齿并杂以单锯齿;叶柄长3-5厘米,稍带红色,无毛或仅沿槽疏生短柔毛,有时疏生短腺毛。
花两性,开花时直径4-5毫米;总状花序长3-8厘米,微下垂,具花10-25朵;花序轴和花梗被短柔毛和短腺毛;花梗长1-3毫米;苞片短小,宽卵圆形,比花梗短,先端圆钝,边缘疏生短腺毛;花萼浅黄色,常具紫红色斑点或条纹,外面无毛;萼筒钟形,长1.5-2.5毫米,宽2.5-3毫米;萼片近舌形或长倒卵圆形,长1.5-2.5毫米,宽几与长相似,先端圆钝,边缘具睫毛,反折;花瓣近扇形或倒卵圆形,长0.8-1.5毫米,宽小于长,先端平截或圆钝,下面无突出体;雄蕊稍短或几与花瓣近等长,着生在低于花瓣处,花丝宽扁,花药近圆形;子房无毛,花柱宽圆锥形,几与雄蕊等长,先端2裂。果实近球形,直径5-7毫米,紫红黑色,无毛。花期6月,果期7-8月。
近种区别
此种和天山茶藨子(Ribes meyeri Maxim.)区别在于,后者花序轴和花梗具短柔毛或几无毛;花紫红色或浅褐色而具紫红色斑点和条纹;萼片直立;花柱长于雄蕊。
分布范围
高茶藨子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共和国山)、蒙古北部和中国新疆(福海县布尔津县)。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的山坡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或林缘。
栽培技术
整地及定植
由于高茶藨子喜凉爽湿润气候和肥沃的土壤环境,因此试验地设在土层深厚、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为了提高土壤酸性种植前每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下同)施腐熟锯末4立方米,后深翻。为了便于灌溉开沟种植,南北行向、定植穴宽60厘米,深40厘米,株行距1.5米×2米。定植后及时灌一次透水、及时培土,冬天未埋土防寒。
管护
种植后每年秋季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进行,离根15-20厘米施腐熟农家肥1-2千克。5月中旬和6月中旬苗木出现缺铁症状时,每亩施硫酸亚铁(铁肥)8千克。春夏季用葵花籽油渣腐熟后浸泡水灌溉,每亩60-70千克。开花前、新梢生长期、果实膨大期是高茶藨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应视降雨情况和土壤湿度适时灌水,灌溉7-10次。
病虫防治
高茶藨子主要有蚜虫红蜘蛛侵害,5月底至6月初开始发生。可用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800-1000倍液防治蚜虫,用15%煎满哒螨灵3000-3500倍液防治红蜘蛛。
主要价值
食用
高茶藨子果性味酸、湿、寒。是中国哈萨克族生津止渴的野生浆果之一。果实成熟时采集,晒干或制成果酱,根切片晾干备用。
经济
果实富含各种维生素糖类有机酸等,可制作果酒、饮料、糖果、果酱等,也可作为提取维生素的原料。
观赏价值
高茶藨子枝、叶繁茂,春季纷纷淡黄色花满枝,秋季结实累累红果,令人赏心悦目,如此集叶、花、果为一树,实为观赏佳木,是良好的绿化观赏植物。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栽培技术
整地及定植
管护
病虫防治
主要价值
食用
经济
观赏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