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关
湖南长沙下辖村
山关村位于湖南长沙皇图岭高,面积为20平方公里,人口有1000人。
建制沿革
山关,素为县北重地,位处广寒寨之南,梓木岭之东。“关”者,关口之谓,古代在地势险要或边界出入处设置的守卫处所。几百年来,县北这处关口之名,经历了“三关”“山关”“三官”的衍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山关”,是现在最为通行的称谓,也是县志、族谱常见的写法。此地东、南、北三面环山,是通往兵家要地广寒寨的必经关隘,也是北与攸东商旅过境的必经关卡。山关之名,甚为妥切。
然而,在当地的谱志史籍中,山关本名为“三关”。因为此处地势险要,扼守着三条交通要道。西路,由此经板坑,越龙上,通往江西萍乡。中路,由此经小江弦,越梓木岭,通往黄甲坊、黄丰桥、柏树下,直达江西莲花。东路,由此经小塘冲,越湖南坳、酒埠江,通往鸾山,直达茶陵县。民国著名将领丁德隆《游甘棠山》一诗“扬鞭直指甘棠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悄悄龙盘分两省,眈虎视逼三关”,即用旧称,不只是对仗的需要,更能表现出此处地势的险要。
山关,也曾称为“三官”,其渊源尚不清楚,但典籍中并不乏见。同治版县志附载有刘玢所撰《北江考》一文,文中详述攸北干流鹏江在山关境内的三条源水:“一为甘棠坪下盆背岭,由板坑入岭合千叶诸水,西绕三官,北折社冲,至灵龟寺下与梓木岭(水)合流,径泊田与烟竹山诸水合”,该文叙述鹏江源头的盆背岭水、梓木岭水、烟竹山水三条山溪甚为精准,其中提及的11处地名有10处沿用至今,只有1处“三官”通称为“三关”或“山关”,刘玢系乾隆攸北宿儒,此称当有所据。
从梓木岭古石板路下山后,在一条丈余宽的小江两边,各建有一排民居,江上搭有数座木桥,“沿江建街,搭桥成道”,这便是当年名扬远近的山关老街。昔日老街土房现不复存在,原址上建起的是清一色的红砖瓦房,几幢别墅式楼房镶嵌其中。
山关老街是大山脚下一处商贸活跃的富庶之地。当年形成繁荣活跃的经商局面,主要是得地利之便,山关古道穿街而过。旧时,近至攸县东部远至江西莲花及萍乡市,乡民去皇图岭、醴陵市及至省府长沙市从事商贸均从此经过。而湘东区民众若去江西省经商谋生也须经过此处,每天行人不绝于途。另则,梓木岭“上七下八”的山区古道,人烟稀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而山关老街正处梓木岭脚下,成为远行之人一处中伙安宿方便之地。
山关老街设有墟场,开办于民国三年(1914),为中华民国攸县新辟的14处集市之一。家家开店,户户从商,是山关老街的经商特色。民国后期山关老街有34户人家,其中开南杂店3户,饭铺兼伙铺3户,包子油货小吃店4户,杀猪开屠2户,豆腐作坊2户,药铺4户,布匹店、摆地摊、杂货店、木业店、篾业店、裁缝店、理发店各1户,操道士业兼营香烛纸钱1户,旧学私塾先生1户,赌馆3户,墟场总管1户,地方坐庄强人2户。上世纪50—80年代,县手工业联社(二轻工业局)所属的山关纸厂就设在现今桥上组。
改革开放以后,山关村的村办企业曾兴盛一时,村党支部书记刘芳华,1994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山关老街由于偏离了交通要道,徒步往返山关古道的行人日见其少,由此老街生意萎缩,陆续歇业。经过近20年的持续扩建,现已建成颇有现代气息的山关新街。新街聚集了70来户,继承了老街的经商传统,居民大都开办有商店,家境殷实富裕。诚如街道上一副切字春联所云:“山花烂漫春永驻,关水源远富长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