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头金,属于块金,也叫马蹄金,是天然产出的,质地不纯的,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块金。
狗头金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有人以其形似狗头,称之为狗头金。有人以其形似马蹄,称之为马蹄金。但多数通称这种天然块金为狗头金。
19世纪中叶,一位木匠在美国西海岸路旁拣到一块狗头金,重32千克。1982年黑龙江省呼玛县兴隆乡淘金工岳书臣,休息时无意中用镐刨了一下地,却碰到了一块重3325克块金。2015年3月,新疆牧民捡到狗头金事件引发关注。有律师发声,狗头金应该归国家所有。有教授认为,应归个人所有。青河县官方随后调查、研究、取证后决定,政府无意让牧民上交狗头金。
主要特性
物理特性
狗头金呈金黄色,但因金含量不同,颜色有差别,金含量高的颜色深,反之颜色浅。自然界中发现的自然金块形状和重量差别大。若含银量增加,颜色会逐渐变浅至乳白色。硬度低(
莫氏硬度2.5),密度大(15.6~19.3克/厘米),化学性十分稳定,一般不氧化,只溶于
王水,延展性好(可压成只有0.01微米的金箔;拉成0.5毫克/米重的金丝)。
矿物组成
狗头金
化学成分为金(Au),含不等量的银及其他杂质,含金量可达70%-90%。主要在高、中温热液成因的含金石脉,或火山热液与火山石系的中、低温热液矿床中产生,并时常伴有
自然银、
黄铜矿、
黄铁矿等其他矿物。
形状
狗头金有三种基本形状:粒状、鳞片状和树枝状,也有少数其他不规则的块状。属
立方晶系,完整晶体少见,主要为
八面体,其次有
立方体、菱形十二面体等。
形成原因
综述
在岩金富集地带,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剥蚀与氧化,岩石中性质稳定的金被解离为
单体;在水流搬运过程中,因其比重大,故而在水流的稳定地段沉积下来,形成
沙金矿。这个过程中,沙金在相互
吸附作用下,会像滚雪球似的聚集起来,由小变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集合体”,即狗头金。
化学增生说
塞尔温,A.R.C是第一个提出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砂矿中块金的成因是“化学增生"理论的人,他认为块金是由砂中的细小金核从大量的盐水和酸性热水中化学增生而成的,这些盐水和酸性热水依靠淋滤巨厚的含金砂砾取得金的。
块金是碎屑成因说
砂金的形成总是靠近各种不同类型的原生矿附近,如果是化学条件增生,那么,块金在离开原生矿床的任何距离在有利条件下都可形成,但事实上大部分块金全都靠近原生金矿床。块金通常都含有一个石英核,这种石英聚集的金无疑是反映原生金。因为砂金矿床中的大块金是常与石英枯结在一起,其粘结方式与原生石英脉中所见到的相类似。砂金矿床的金显示出与脉金中的金矿物有相似的结晶习性。
融合产物说
块金的形成是碎屑成因与化学增生成因综合的产物,
加拿大学者鲍勒提出,在不同的砂拿矿床中块金的形成应与实际地质条件相结合来分析,较符合客观实际。
辨别方法
狗头金的颜色和条痕都是金黄色的,在空气中不容易被氧化,锤击不易碎,更不怕火炼,并且不能被除
王水外的其他任何一种单独酸性溶液溶解。一、看蜂窝,表面上看,狗头金有很多蜂窝,再看它蜂窝是否一致,如果是假的,造假者会把黄金粘好以后,倒在一个地方,让它自然凝缩,他两面的情况就会有所偏差,天然形成的就不会有这种情况,第二、掂重量,真的狗头金托在手中应有沉坠之感,假的狗头金折轻飘飘的,用指甲划容易上痕,硬度比较软,第三、听音韵,将狗头金扔在坚硬的地上,真的狗头金会发出声音低闷,厚实沉重,且声无余音,假的狗头金声音脆,且有回音,狗头金价值远大于黄金,它属于含金量超高的,天然
金矿石,存量极少,本身价值和科研价值巨大。
分布区域
狗头金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现,乌兹别克斯坦、
南非、美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巴西、
印度尼西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加纳等;在中国
黑龙江省、
山东省、
青海省均有发现。
发现历史
早期历史
中国史书上对自然金早有记载,夏、商、周三代,人们就已熟知,将麦片状、麸皮状、
冬瓜子状、甜瓜子状、马蹄状的,分别称为金、麸皮金、麸麦金、瓜子金、马蹄金;将麦粒状、
玉蜀黍属状、豆状、橄榄状的,分别称为麦粒金、糠金、豆粒金、橄榄金。有人考证汉字的“金”与自然金的形状有密切关系,在钟鼎文、籀文、甲骨文中“金”字的上端的人,为形尖如麦的三角形的尖顶,下部的主干及其两侧枝杈,反映的是似树枝状的
晶体主干,两点表示小金粒。
19世纪中叶,一位木匠在美国西海岸路旁拣到一块狗头金,重32
千克,此事传播开来,人群纷纷涌向这里,到处挖金子,形成了一个找金热潮。持续了50年的淘金热之后,一座新兴的
旧金山出现了。
在人类采金史中,中国也是狗头金发现的国家之一。
湖南省资江中、下游流域是中国历代盛产狗头金的地区。此外,
四川省白玉县,
陕西省南郑区、安康县,黑龙江
呼玛县,
吉林省桦甸县,
青海省大通县、
曲麻莱县,
山东省招远县,
河北省遵化县等,都相继发现狗头金,总计约有千余块。
采金工人被砸伤脚
1909年,
盐源县一位采金工人在井下作业时不幸被顶上掉下来的“石块”砸伤了脚,他搬开“石头”,感到很重,搬到坑口一看,竟是一块金子,重达31千克。
淘金工无意刨出
1982年
黑龙江省呼玛县
兴隆乡淘金工岳书臣,休息时无意中用镐刨了一下地,却碰到了一块重3325克块金。次年,陕西省南郑县武当桥村农民王伯禹,捡到一块810克的狗头金。
小女孩散步发现
2019年5月,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内陆小城
本迪戈一名小女孩在散步时,偶然发现一块狗头金,价值超过3.7万澳元。这个家庭不愿透露发现狗头金的确定地点,计划再次前往,以找到更多金块。
相关事件
2015年3月,新疆牧民捡到狗头金事件引发关注。有律师发声,狗头金应该归国家所有。有教授认为,应归个人所有。
青河县官方随后调查、研究、取证后决定,政府无意让牧民上交狗头金。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本法”;而公民捡到黄金的行为,显然不属于“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因此不受矿产资源法约束。在新疆发现的“狗头金”应被视为
民法规定的“无主物”,牧民可以按照“先占原则”,拥有“狗头金”所有权。
历史文化
山东招远有一座玲珑山,山上虽然没有寺,
山脊有
石英结晶金矿脉突出地面,这是黄金地质地貌,有地质科考价值。自古流传,玲珑山十八层,金梁玉柱在其中。这里曾出过重36两的“狗头金”。传说玲珑山地下有座金殿,里面有头金牛拉着金碾子在碾金豆子,有福之人方得入内。
社会价值
科研价值
砂
金矿床中的外生金(含堆积于
砂金矿中的自然金块)与再生金(含“狗头金”)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们对前者的认识要远早于后者,并对砂金矿中外生金的形成总结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但对再生金的形成,特别是“狗头金”的形成,其理论研究则明显滞后,对其分布规律更是知之甚少,因而砂矿中的再生金和“狗头金”成因研究,对解决金在表生条件下,伴随机械迁移、沉积与溶液状态迁移和沉淀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原生金矿发育地区,一般附近或下游地区水系都有丰富的砂
金矿。另一方面,又不能忽略这些金矿床(点)所在的雪峰弧形隆起东段金矿成矿带的赋矿围岩所产生的表生富集作用。因而研究金的表生溶液迁移作用的过程,将丰富、加深对砂金矿形成机理的理解,完善砂金成因理论机制。
再生金与“狗头金”的研究是成矿
流体研究中最现实的课题。针对金矿成矿流体的来源、性质、演化、迁移和Au的沉淀及再生的地质环境与
物理化学条件进行系统地质学和
地球化学研究,是目前金矿成矿理论基础研究中的关键课题之一。此外,研究氧化带中Au的次生富集,Au在表生条件下呈溶液迁移沉淀机制和金粒的再生、长大作用,对全面、正确理解砂金矿的形成机理和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砂金矿的评价提供依据。
砂金矿中的再生金,特别是“狗头金”的成因形态学的外在条件研究包括浓度(介质中Au的浓度)、温度、压力、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时间、空间(自由空间、介质对称、空间部位)。这些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只要结合“狗头金”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古地理因素,物理、化学
风化作用等的研究,对原生金矿中的层控型金矿,特别是其中的沉积一再造型和
砾岩型金矿形成机理的认识将有新认识。
此外,狗头金形成的环境非常苛刻,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完备的成矿条件,很难形成狗头金,狗头金在自然界中少见。是大地之精华,自然界之瑰宝。
科研方面,狗头金的发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对狗头金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因而加强“狗头金”的研究,对人们了解金在表生条件下迁移、溶解和沉淀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收藏价值
狗头金的观赏与收藏价值,很大程度上与其别具特色的外形有关,像金鸡、姜状、卧狮的有之,呈树枝状、叶片状、
青苔状、丝状等亦有之,有的则与
石英或浅色基岩共生,这种狗头金尤为珍贵。盛产“狗头金”的中国,除了北京
中国地质博物馆藏有产于
青海省(重3552.813克,含金大于85%)和
黑龙江省(净重1035.715克)的“狗头金各一块。
观赏价值
“狗头金”颜色赤黄,致密块状,周边圆滑,一般不显棱角,表面局部呈蜂窝状有小洞穴。有些“狗头金”表面裹着一层高成色的粉末状金膜,金光闪烁。它比同重量的工业块金或工艺饰金的价值要高得多。造型好的“狗头金”更是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