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坡村
陕西省西安市下辖村
肖家坡村位于秦岭北麓,距蓝田县城16公里。肖家坡村是由肖南、肖北、肖西三个行政村组成的自然村,十五个村民小组,共计860户,4438人(2008年统计数据)。土地面积约60公顷,是横贯关中环线的沃府之地。
该村社火远近闻名,已被列为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切实保护。该村是西安东南部第一大村,有“西安城南第一村”美誉。
地理环境
肖家坡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史家寨镇,处于秦岭北麓,河上游之畔的古汉唐皇家“上林苑”的中部地段,东依八里黄花岗与汤峪为邻,西至库峪河与长安区为畔,距西安市城区30公里,距离蓝田县城分16公里。肖家坡村是由肖南、肖北、肖西三个行政村组成的自然村,十五个村民小组,共计860户,4438人(2008年统计数据)。土地面积约60公顷,是横贯关中环线的沃府之地。
文化
人文
该村社火历史渊源久远,文化底蕴丰厚,无论是戏剧、社火、书画、杂艺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素以“文化村”著称。推陈出新,古今传承。特别是该村的社火,不仅引领全镇,在全县乃至长安区、西安市都很闻名,故有“嫁女就嫁肖家坡,狮子龙灯加社火”这一俗语。
该村被称为“西安城南第一村”自古出厨师戏曲演员多,故化妆精致。社火规模再大,也由本村力量完成,绝不借人,不借道具,不借服饰头帽,肖家坡村装芯子是绝不让外人参与。本村一直有化妆、打制芯子、制作纸扎、制作戏服头帽的匠人,懂戏通史之人居多。
戏曲
该村过去被称为“戏窝子”,戏曲发展十分兴盛,现在还存有关中最古老的秦腔戏楼,建于道光六年农历八月十三日(1826),也是关中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秦腔戏楼,蓝田县秦腔剧团早先就是以肖家坡村秦腔剧团为班底成立的。该村处于交通要道,肖家坡村是一个自然村分为三个行政村,设社合总局一处,下设五个分局。肖家坡村的社火,戏曲两个姊妹剧就应运而生,至今还有清代遗留下来铸铁的芯子杆以及老戏楼。
社火
早先村民们的背芯子(木芯子)最有兴趣,而延续至清同治年间,清同治六年至光绪十六年,即1856年到1878年在老前辈艺人肖之灵的倡导下,开始制作铁芯子,村民们群贤运筹,广集良策,将原来比较粗糙的五十根木芯子,去粗取精,筛选为三十根,由老街门肖致仁掌炉锤炼,打制出比木芯子更加精巧的卯榫套口的铁芯子,轰动当时。至此一直延续到民国,政局稍稳,农业丰收,民心思乐,一九三三年二月初二,我村耍了历史上独具规模的“下场子社火”(指在空旷场地变换社火芯子阵形),当时车水马龙,其景空前,在抗战和建国初年年年耍从未中断,基本为十年一大耍,五年一小耍,每年社火还应邀到县,市等地演出,即使在文革初期破四旧,村民为延续这一古老艺术,创造性将传统老戏社火改为现代样板戏社火,使得这一古老文化得以流传。文革期间派性角逐,为合民心,促进团结于一九六八年二月初五又一次“下场子”耍社火,观众十万有余,漫坡遍野,群情激愤,出现了高压政治下的自然轻松。此次举动,泯灭了派性的怨仇,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生产的正轨发展,基于此种特殊因素,肖家坡村民特将“社火”更名为“社合”。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后,,肖家坡村民耍社火的激情多次迸发,于一九八四年正月二十五、一九九零年二月初六、一九九七年二月初四、二零零八年正月二十五、二零一二年正月十五连续耍了五次大型社火。期间过街社火,应邀外出会演不计其数。
纵观肖家坡村的社火史,清间兴起,民国发展,建国后日臻完善,改革开放达到鼎盛。概而论之,其特点为:
一、凡有必大,大则必合,五社共聚,且商且让,设立总局,拍案统筹,有条不紊。
二、策划到位,有章可循。老者方阵,作为先导;儿童仪仗,富有生机;巾帼旗林,飒爽英姿;白衣天使,步履矫健;民兵执勤,护卫疏流,纵有纵列,横有横阵。
三、弘扬传统,时推新意,突出政治,崇尚文明。
四、不拘一格,剧目多样,重视细节。相得益彰,精彩拐子,媲美竟艳。景致无限,使人留恋。
肖家坡村社火艺术性起点高,随之博取的知名度也高,不仅传承了民间传统艺术,也起到了振奋精神,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推动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传承发展的必要性和重点保护的价值。社火起到凝聚人心启迪作用。
参考资料
肖家坡村.国家统计局.2021-06-09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