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迷路(英文:Bony labyrinth 或 osseous labyrinth),又称耳囊(otic capsule),是由致密骨质构成的内耳外部坚硬的骨质外壳,属于颞骨的一部分。它可分为三个部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这三个部分从前向后沿着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且彼此相通。骨迷路内部含有液体,包括外淋巴和内淋巴,后者存在于膜迷路内。
结构
前庭
前庭是骨迷路中部的一个空腔,内部容纳了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前庭后部通过五个小孔连接着三个半规管,前部则有一个较大的孔洞通向耳蜗。前庭的外侧壁对应的是鼓室的内侧壁,其中包括前庭窗。内侧壁则是内耳道的底部,此处有神经穿过。
半规管
骨半规管是三个C形的小管,它们相互垂直地排列在一起,分别被称为前、后和外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凸出并向外,处于水平位置,也被称为水平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凸向上方,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而后骨半规管凸向后外,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每个半规管都具有两个骨脚,一个是单一的骨脚,另一个是壶腹骨脚。壶腹骨脚上有一个膨胀的骨壶腹,前、后骨半规管的单一骨脚合并成为一个总的骨脚,因此三个半规管仅有五个开口与前庭相连。
耳蜗
耳蜗位于前庭的前面,形状类似蜗牛壳。它的底部面向后内,也就是内耳道的底部;尖端指向前外,被称为蜗顶。耳蜗的中心是一根由骨松质组成的蝶轴,呈水平状的圆锥形。实际上,耳蜗是由蜗螺腕管(骨蜗管)围绕蝶轴大约两周半形成的。蜗螺旋管始于前庭,以盲端结束于蜗顶。其最底层大致相当于鼓室内侧壁的岬的后部。从蝶轴出发的骨螺旋板突入蜗螺旋管,但并未到达对侧壁,这个缺口被膜迷路(蜗管)填充并封闭。因此,在耳蜗内部形成了三条管道,分别是上方的前庭阶,起源于前庭并在前庭窗处被中耳的镫骨封闭;中间是膜蜗管,其顶端为盲端,最终止于蜗顶;以及下方的鼓阶,终止于蜗窗上的第二鼓膜。前庭阶和鼓阶在蜗顶处通过蜗孔相互通信。
临床意义
在耳硬化症这一导致成年人听力损失的主要疾病中,通常会涉及到骨迷路的变化。然而,在正常情况下,这部分区域在成年之后不会发生显著的形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