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乡是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位于安定区西南部的二明山区,距市区35公里。乡镇行政区域面积为63.24平方千米,下辖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麻地湾村。截至2018年末,高峰乡有户籍人口7781人。2011年,高峰乡财政总收入1174.1万元,比上年增长28.7%,年末各类存款余额3723.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246.4万元。2018年,高峰乡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6个。高峰乡属于全区边远贫困乡之一。
基本情况
高峰乡,是旱灾、雹灾、涝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总流域面积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161亩,
平均海拔2579米,年平均降水量400mm以上,无霜期110天,年平均气温4.1℃。有机关单位5个,学校6所,教学点2处,有教职工89人,公办教师83人。有乡干部 50人(男 42 人,女 8人),退休干部 3 人,村干部 24人。全乡有党支部 10个,党员 297人,其中女党员24名,贫困党员 40名,党员致富能人 30名。全乡有 8个行政村, 63个村民小组,1984户, 8258人,有劳动力 4517人,特困户 379户,1529人,贫困面19%,有五保户31人。该乡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瞄准市场抓特色,抓住特色上规模,上好规模创效益,创造效益保增收”,全力打造“
阳芋、药材、畜草、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全乡农村二次深度开发的步伐,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1426元,人均产粮431.2公斤。
产业发展
始终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步伐,继续实行“三压三增”措施,即:压小麦种植面积增洋芋种植面积;压
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增药材种植面积;压其它作物种植面积增优质牧草面积。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力争引进推广新品种,聘请好专家,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广大群众,发挥该乡南部二阳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
阳芋、药材、畜草、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做到农业结构的合理化、最佳化配置,真正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目标。
洋芋产业
按照“一增一活六抓”,一增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活是围绕洋芋活经济;六抓是(前提抓转变观念,基础抓扩大规模,关键抓优化品种;主线抓协会带动,保障抓加强扶持,方向抓突出特色)的总体思路,抓面积、抓良种、抓技术示范、抓贮藏、抓销售,使洋芋产业开发在种植规模、基地建设、良种推广、标准化作业等方面取得突破。种植面积由2001年的3800亩增加到2005年的15015.6亩,人均达到1.8亩。2005年乡投资8.5万元,集中调入良种新大坪142吨,磷肥 120吨,稀土磷肥 6吨,钾肥 150公斤。严格落实“六统一”(统一种子处理,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优良品种,统一中耕培土,统一病虫害防治),推进标准化生产,在麻地湾、贡马、明星建成5800亩的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人均达到2.5亩。建成
阳芋市场一处,洋芋贮藏库三处20个,小型窑窖300眼,引进洋芋收购大户1户,设立洋芋收购点4个,扩大贮藏能力,实现均衡上市,调节市场供求,稳定洋芋价格,实现农民销售增收的目标。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标准化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配套技术,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要求操作,努力提高示范水平,搞好运销工作,以带动全乡马铃薯的产销,做大做强该乡的马铃薯产业,提高该乡马铃薯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使其成为富民兴乡、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药材产业
2005年种植药材3618亩,在贡马、麻地湾、牌坊三村分别建立 500亩示范点三个,点内以
韩国当归、
川芎、
北柴胡、蒿本为主,并与中韩天一药材开发公司签定了收购合同,采取了“政府十协会十农户十订单”等多种形式,共签订单 1000亩。
畜草产业
畜草产业按照“围绕一个目标(牧业收入人均l 000元以上);建立两个基地(1万亩的优质牧草基地和1万头(只)商品草食畜养殖基地);突出三个重点(圈舍改建,畜种改良,科学饲养);实现四个转变(养殖大户要以原来粮食作物
秸秆为主的养殖方式,向建立种优质牧草基地,实现种草养殖转变;由示范引导向全面推广转变;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以粮为主向以草为主发展畜牧业的转变;由食品畜向商品畜转变)”的总体思路,坚决实行封山禁牧,消灭土种羊,加大林草管护力度。采取“三三”制(农户集、银行贷、政府投)的办法,努力实现“六个突出”(目标上突出收入,畜种上突出改良,饲养上突出舍饲,饲料上突出加工和配方,服务上突出技术饲养,工作上突出示范带动),重点提升贡马、麻地湾、红光三个畜牧强村。并在红光、麻地湾新建50户示范点2个,新建圈舍407间,其中示范点107间。在麻地湾示范点上,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引进
小尾寒羊 222 只,建成标准化牛舍 25间,投放良种牛25头,配套建设沼气池10户,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乡的畜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乡共有养羊户 358户,羊 1779 只,其中小尾寒羊 756只,改良杂交 441只;
肉羊配种 56 只。有养牛户 245户,牛530头。
劳务产业
劳务工作按照一“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一个机构,配齐一批人员,确定一名领导,制定一套方案,创建两个基地,实现一笔收入”的思路,采取“抓领导,抓宣传,抓组织,抓培训,抓输出”的“五抓”措施,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劳力型输出,一手抓技能型输出。鼓励、支持和保护农村小贩进入市场从事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各项经营活动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加大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2005年,全乡共输出1522人,其中自谋输出 672人,组织输出742 人,就地转移108 人,参加农村劳动力培训617 人。自谋输出收入201.6万元;组织输出收入333.9 万元;就地转移收入38.88万元;劳务总收入为574.38万元。输出人员人均年收入为3774元,全乡农业人口依靠劳务人均年收入706.8元。为了继续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在发展劳务产业中,立足于劳务市场,积极捕捉劳务信息,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全乡18-30周岁的男女青年进行了培训,输送出去并建立一些较为稳定的劳务基地,在
定西市、
兰州市、新疆、
福建省泉州等地已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四个。
生态建设
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良好机遇,抓项目,促发展,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声有色。
一是梯田化目标全面实现。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2005年新修梯田 449亩,全乡梯田建设累计完成 3660亩,全面实现了“梯田化”的目标。
二是退耕还林建设态势好。认真贯彻“退耕还林,荒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狠抓了生态工程建设,全乡累计完成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6827亩,生态自然修复工程22000亩,荒山造林3300亩。根据缺苗情况,乡上在春、秋两季进行全面普查和扎实的补植补种,全乡累计共调进
乔木44万株,灌木 84万株,红豆草料10827 公斤,其中退耕还林补植乔木44万株,
沙棘52万株,荒山补植沙棘32万株,保质保量完成了退耕还林(草)补植补种任务,使补植补种率达到 100%,成活率达到95%以上。同时抓了封山育林工程、生态自然修复工程和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加大林草管护力度,按照争创全国水土保持第一(区)县的要求,积极创立生态经济模式,在全乡范围内彻底实行封山禁收。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乡政府筹资7万多元组织全乡所有劳力集中10天时间,动用150多辆三轮车拉运石砂 4133方,整修铺砂27.4公里,新修铺砂7公里,“村村通汽车,社社通农用车”,使全乡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乡综合农贸市场内部泥泞,行人、行车困难的问题,乡上组织专门力量,采取政府、市场经营户、各村农用车司机三方投资投劳的方式,对市场内部4800平方米场地进行整修铺砂,共辅砂720方,为广大农民群众、经营户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交易环境。投资30万元的1个乡级车站和4个村级车站已竣工。投资73万元的民德小学教学楼7月底交付使用。投资95万元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已全面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扶贫面,资金得到了循环滚动发展。投资6万多元对政府办公楼进行彻底维修,给干部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马营桥建设项目正在实施。残疾人养殖项目,以工代赈道路建设项目正在积极争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