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
清代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纪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纪念
乾隆纪昀一事,纪晓岚遇见老乡纪龙彪,高兴之时写一对联,上联是“锡姓自
南阳市溯当年水土功勋华胄遥遥望并姚姬著族”,下联是“迁居近东济庆迩日宗支汇合披图沥沥派分泗清流”,横批为“九两之一”。纪晓岚嘱咐纪龙彪回乡后一定要在纪氏宗祠里挂上这副对联,让所有
纪姓人家都明白自己的身世族谱,要时时纪念老祖宗。宗祠是凝聚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书写着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
简介
乾隆年间,纪晓岚到了
河北省。有一天,他满怀心事地来到一家客栈喝酒。这家店的老板见他一个人独自喝闷酒,便上前与其搭讪。一问之下才知道眼前这位竟是大才子
纪昀,而更为巧合的是店老板也姓纪。难道是一家人?老板说自己叫纪龙彪,是
章丘区柳塘口村人。纪晓岚高兴异常,在颠沛流离的外地能巧遇本家人,该是多么让人欣喜的一件事啊!
两人促膝夜谈,各自续了家谱,发现果然是一家人。纪晓岚是河北献县人,纪龙彪则是从胶州莱阳迁到章丘的。两人都是一个老祖宗。
纪晓岚像捡到珍宝一样开心,立马挥毫泼墨写成一副对联。
后来,纪龙彪回到
山东省,于嘉庆十年重修“纪氏宗祠”,并把纪晓岚写的对联裱刻出来挂在正厅堂前。
现状
面目苍凉的纪氏宗祠
2006年3月7日,距离
纪昀为宗祠题字已经过去200多年。我们在层层民房背后找到了隐于柳塘口村的“纪氏宗祠”。
时隔两百年,它已经不完整,而且满目苍凉。
据村里的老人们讲,纪氏宗祠原有大门和正厅以及两排厢房组成。可是如今,大门与两排厢房已经消失无踪,只剩下一间孤零零的正厅,且这间沧桑的正厅已经成为村委会办公室。
宗祠四周新盖了些房子,尘土飞扬,嘈杂的喧闹声和新建的二层小楼似乎都盖住了纪氏宗祠,使它隐没得毫不起眼。
但仔细看,整个宗祠正厅依然气势恢宏。青瓦飞檐、雕梁画栋,瓦当上刻着精美的花纹,檐壁顶上雕刻着一朵朵莲花,瓦檐上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头,只是因为年岁太远,已经只剩下一两只。
正厅为硬山顶、前出厦。厦内东西两侧分别刻着“忠”、“孝”二字。进得大厅,一抬眼便看见了厅内正中的悬匾“九两之一”。当年
纪昀亲笔写的对联已被刻在檀木上,挂在两侧。对联上的落款为:“经筵讲官太子少保
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河间宗人拜题”,印章为“纪晓岚印”。
村里78岁的老人纪荣才对纪氏宗祠的掌故颇为熟悉。他告诉我们,宗祠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到现今只剩下这一间正厅。墙上那两副
檀木对联是村民们当年从火里抢出来的,差一点就付之一炬。看我们对纪晓岚的对联一脸迷茫,他便缓缓向我们讲述了这副对联的含义。
先来说说匾额“九两之一”:《周礼·天官太宰》中曾记载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九两其一曰牧,以地得民;其二曰长,以贵得民;其三曰师,以贤得民;其四曰儒,以道得民;其五曰宗,以族得民;其六曰主,以利得民;其七曰吏,以治得民;其八曰友,以任得民;其九曰薮,以富得民。这九事谓之九两。而九两之一就是指其一曰牧,用现今的话就是说“只要能处理好土地的问题,人们就能安居乐业。”
上联所蕴含的意思是:纪氏家族是古纪国的后裔,原居
南阳市河畔,因协助
大禹导河入海有功,故被赐以国为姓。这是一个显贵的家族,可以和姚、姬等贵族之姓相提并论。而下联则是说:迁移到东济水附近的纪氏宗支,如今又联系上了宗,又汇合在了一起,打开族谱,源流清清楚楚,都受到鲁文化的教养,保持了礼仪之邦的优秀传统。
从这副对联,我们不难看出
纪昀确实是一位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才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