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获海洋地质学
学士,1985、1988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先后获硕士及博士学位,1991年于英国
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完成博士后。1993-1999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青年开放实验室主任等职。1999年3月―2001年8月,任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兼海洋
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01年8月,任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山东省十届人大代表,兼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战略专家组成员;
青岛市科学技术副主席;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底
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等。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2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其中包括“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九五”国务院专项课题2项;在“十五”国家专项任务中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时也是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规划”(973)项目(2002.12-2007.12)的首席科学家。在国内率先组织开展了海底
岩石学和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系统调查与研究,并且领导筹建了国内第一个“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实验室”,也是
中国科学院首批青年开放实验室之一。在1995年5月到1998年12月期间,兼任国务院海洋勘测专项办公室成员,参加起草编制了《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总体计划纲要》、《我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勘测总体计划》、《海洋勘测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勘测技术规范》、《海洋勘测专项任务海上调查工作设计书》和《海洋勘测专项课题任务建议书》等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在“十五”兼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863)资源环境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期间,参与起草了“战略发展规划”和“项目申请指南”等一系列文件。先后组织或参加过10多个航次的海上调查和采样任务。前后共完成发表论文80多篇,主编和参加完成专著或工具书8部,完成科学研究报告10多部(卷)。著有《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2001年出版)和《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原理》(出版中)专著2部;翻译出版工具书《海洋百科全书》1部;负责编写了《
中国海洋年鉴》(1990-1992)版、(1993-1995)版和(1996-1997)版中的“海洋地质与
地球物理学”部分;1994年负责组织编写了《海洋大词典》中的“海洋沉积”、“海洋
地球化学”和“海底构造”三个部分的条目;参与编写了《当代
海洋学学科前沿》中的“海底热液沉积”,“海底岩石圈内的
流体作用”两部分。主编的《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专著获教育部科技进步
二等奖,参编的《东海地质》专著获中科院科技进步
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冲绳海槽北段地形及晚
更新世以来沉积体系勘查”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于1998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2004年获
山东省自然科学奖
三等奖和
青岛市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大西洋中脊TAG热液活动区中热液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