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干线”是连接
北京市、
上海市,贯穿
济南市和
合肥市全长2000余公里的
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并通过北京接入点实现与“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连接,是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重要基础。
“京沪干线”项目于2013年7月立项,由
中国科学院统一领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项目建设主体承担,整个项目建设周期42个月。建设期间,“京沪干线”项目组突破了高速量子密钥分发、高速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可信中继传输和大规模量子网络管控监控等系列工程化实现的关键技术,于2017年8月底在
合肥市完成了全网技术验收。
“京沪干线”全线路
密钥率大于20千比特/秒(kbps),可满足上万用户的密钥分发业务需求,已实现北京、上海、济南、合肥、
乌鲁木齐市南山地面站和
奥地利科学院6点间的洲际量子通信视频会议。
2013年,中科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启动“京沪干线”项目,建设连接
北京市、
上海市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
量子通信网络。
我国正在建造中的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光纤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已近完工,并有望于2016年发射世界首颗
量子通讯卫星。
2015年8月,上海到
杭州市的光纤量子通信干线已经通过审批,该通信干线的速度将10倍于光纤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
2016年11月,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承建的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项目
合肥市至上海段日前顺利开通。这条长达712公里的线路是目前全球已开通的最长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将为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政务等行业提供高安全通信服务。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当日,结合“京沪干线”与“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京沪干线”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已构建出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京沪干线”将推动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
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