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昌富,生于1966年4月,广西
宁明县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4-1988年就读于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获
学士;1991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97-2001年就读于
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
土木工程与环境科学系,获博士学位。
韦昌富研究员是
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爆破工程协会理事、
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岩土力学学报》编委。2008年7月获得
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择优支持,并担任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0年7月,被
桂林理工大学以“杰出人才”引进,被聘为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1997--2001年就读于
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
土木工程与环境科学系,获博士学位
2004年03月--2006年02月 University of Vermont Assistant
The Professor2006年入选
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并于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的择优支持。
2010年7月被
桂林理工大学以“杰出人才”引进,被聘为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
韦昌富研究员长期从事多相孔隙介质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在多相孔隙介质连续理论、非饱和土本构行为模拟、岩土介质波动理论、岩土介质的冲击变形与破坏等方面已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1)揭示了多相孔隙介质连续理论的Lagrange结构,证明了该类理论与Biot多孔介质理论在一般意义上的等价性,并建立了能够模拟孔隙介质多相、多组份、多场耦合问题的理论框架;(2)奠定了模拟毛细滞回问题的热动力学基础,建立实用的毛细循环内变量模型,并提出了能系统地描述非饱和土的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过程耦合效应的本构理论;(3)建立了模拟微观、细观与宏观孔隙流动之间的跨尺度关联效应的理论模型,即多孔介质的非平衡流动理论模型,提出了确定多孔介质局部结构的声波探测技术以及快速确定非饱和水力学参数的有效方法。
韦昌富研究员是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动力学学科方向组组长,研究团队由1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2名助理研究员和10名研究生构成。该学科方向组的研究方向包括:(1)非饱和土力学行为与地下环境污染和工程地质灾害问题防治;(2)海底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中关键岩土力学问题;(3)非均质土动力学;(4)海洋土力学与工程;(5)复杂环境下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等。土动力学学科方向组的宗旨是: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围绕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和工程应用研究,为我国环境保护、能源安全与工程建设提供服务,并做出切实的贡献。学术成就韦昌富是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非饱和土力学专业委员会(CT106)委员、
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土的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并担任三份国际权威专业杂志以及中国著名学术刊物《
中国科学》审稿人;是核心刊物《
岩土力学》杂志(EI源刊)的编委。参与组织和主持3次区域性的国际学术会议以及7次国内学术会议,并多次担任大会和分会主持。韦昌富主持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国外杰出人才”择优项目、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中科院方向性项目、以及科技部“973”项目等研究项目,总经费500万元。这些研究主要是面向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与新能源开发方面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前缘而展开,旨在为解决环境灾害防治、新能源(如
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煤层气等)高效开采等重大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韦昌富研究员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25篇。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Water Resourc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cience》, 《Int. J. of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已超过200次,其中被5个不同的国际著名的SCI源刊引用50余次。韦昌富研究员长期活跃于国内外学术界,与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学术单位,如美国
俄克拉荷马大学、
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英国
牛津大学等,保持稳定而有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