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佑达
郭佑达
郭佑达(1706-1768),字致远,桂东县贝溪乡贝溪村人。出生贫寒之家。少年时,勤学善思好问,其塾师扶子杰经常翘起大拇指说:“郭佑达天质非凡,将来必定成材”。
基本资料
郴州市学政李世藩称赞他“孺子也知名下士,奇文非啜古人糟”。雍正七年(1729),郭佑达参加乡试获第一名,成为己酉科解元。次元,参加会试落榜。雍正十一年,被荐为国子助教,留京师。乾隆四年(1739),资政大夫钱汝诚之父任北京提督学政使,将郭佑达留在幕内供职,协助披阅试卷。他克尽职守,任劳任怨。
郭佑达遵循“文以载道,道在躬行”的处世哲学,正气自持,对于不义之财,绝不染指。他有个同乡长辈在京师等候委任官职时病卧在床上,郭佑达闻讯后前往探视,这个长辈向他请求以同族关系帮其说情,还送上些银两给他。郭佑达义正词严地说:“我念你是同乡又是长辈前来看你,想不到你把我看成贪图小利之人。”说完,将钱掷还此人,拂袖而去。
生平事迹
乾隆十八年,出任四川潼川府安岳县县令。其时,安岳因兵祸,百业萧条,社会动乱,持刀抢劫之事时有发生,官匪勾结,盘根错节。郭佑达上任后,除奸剔弊,惩治贪官污吏;对不法之徒,严厉查处;对胁从分子,则晓以大义,疏导教育。不久,贼焰顿息,社会安定。凡有诉讼案件,他勤问慎断,从不贪赃枉法。过去差役下乡,三五成群,敲诈勒索,无所不为,致使民怨沸腾,怨声载道。他一改过去习俗,规定差役下乡只招待公餐,严禁骚扰百姓。安岳百业待兴,郭佑达首重振兴教育,培育人才。他捐赠俸禄兴建义学、重修书院、置买学田。对贫苦学子,常资以膏火。公务之余,还经常前往书院讲课,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对前来求学者,他热情接待,循循善诱,诲之不倦。一时,安岳县文教大兴。
郭佑达在安岳三年,勤于公务,事不辞艰,以致积劳成疾。当他因病告假的消息传出后,安岳民众惶然如有所失,攀辕卧辙,不忍离去。不久,该县民众建牌坊一座纪其功德。
乾隆二十三年秋,复任安岳县令,百姓闻之欢欣雀跃。“民扶老携幼,迎道终日,歌巷舞,如春台而获霖雨。”
他重修前政,更励图新。无论严寒酷暑,常风尘仆仆,勤于民事,体察民间疾苦,关心寡孤独,在城北兴建养济院收留贫孤。
安岳青年危开发,聪明好学,因家境贫穷无钱读书,只得跟人学缝衣。一天,危开发在县衙做工时,听到外面鼓乐齐鸣,唢呐声声,便放下手中之活嚎啕大哭起来。郭佑达发现后,问明原因:原来当日某人所娶的女子,正是危原来所聘之妻,因妨父母嫌贫爱富而悔婚,将女子另配他人。郭佑达听后,立即叫差役将花轿抬至县衙听候审理。他说,危与某女奉父母之命,依媒之言订有婚约,应该履行。今女家另许他人,实属嫌家富,甚为不当。接着又对迎亲的青年说:你青春年少,正是发奋读书的大好时机,来日金榜题名,何愁无贤良淑女为妻。现本官判决危生与某女婚约有效,公堂成亲。此事很快传遍全县,群众无不拍手叫好。此后,郭佑达还资助危开发读书,使其进入县学,连年告捷,成为当地有名的学士,并出任广东从化区知县。由于受郭佑达的影响和教育,危开发为官清正,颇有政绩。郭佑达去世后,危曾专程前往桂东贝溪扫墓,并作《奠郭佑达文》。
郭佑达两任安岳县,历时十载,深受群众拥戴,当地民众作歌“铁峰巅,高于天;龙溪水,清见底。山高而水清,非侯其孰比”颂其功德。
乾隆三十年,郭佑达决意辞官回乡,安岳民众联名上书挽留。离别时,十里街头,万人空巷,老人稚童,列队送别,并赠以巨幅锦旗绣匾。以后,安岳艺人为郭佑达夫妇绘制大型画像留在安岳。
郭佑达返回家乡后,躬耕垄亩,布衣素食,仍以热教育为己任,设私塾以教乡人,并捐田租四十石,作为族人的奖学金。
乾隆三十三年(1768),在家病逝,享年62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资料
生平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