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是一本2007年8月1日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为
陈勤建。本书主要研究“中国
民俗学”,从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民俗”出发,结合生动活泼的活态民俗事项,进行深入的解析。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从民俗的表层
范式、深层结构和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民俗的社会性能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结合个人的独特见解。
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后的中国,百废俱兴。为恢复
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固有的学术传统,主持中文系工作的
徐中玉教授,在对留校的青年教师多次专业考核后,亲自执笔修书一封,选派刚从事文艺理论的我上京,投奔于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钟敬文教授门下,进被当今民俗学界戏称“黄埔一期”的讲习班研修,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自1979年至1983年,我有幸得以两度进京,聆听费孝通、钟敬文、
杨成志、
容肇祖、
白寿彝、
马学良、杨垫、
罗致平、
常任侠等一批著名老教授,以及当时年富力强的
刘魁立、张紫展、
乌丙安、王汝澜等老师亲执教鞭的民间文学和
民俗学讲座,先生们铮铮的教诲,唤起了我对所研修专业的洞察和挚爱。其间,
罗永麟先生极力推荐我参加刚成立的
上海市民间文艺研究会和《采风》报社,兼任编辑和协会工作,得以有机会经常深入乡间原野、城市里巷,直面清新刚健的原生态民风俗。从此,从理论到实践上彻底扭转了我文化艺术上原有的文人立场和观念,孕育了我从“田野作业切入的三重论证”研究问题的方法,奠定了我日后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倾向。本教材就是其中的一个成果。
在上述基础上,自1982年开始在中文系、外语系、心理系先后开设了中国
民俗学课程,经过多年的课堂和社会交融的实践,以及
日本、
德国、
苏联(
俄罗斯)、
芬兰、
美国等国民俗学的比较研究,中国当时现有民俗学教材的分析对比,逐渐初步构建了自己的民俗学框架和理念。这就是本书原版1989年出版的《中国民俗》。本书与一般的民俗学概论不同,它从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对像——“民俗”出发,结合生动的活态民俗事项,层层解析,对民俗的表层
范式、深层结构、本质特征、社会性能、发生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的缕析,其间不乏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