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佩达县(立陶宛语:Klaipėdos apskritis)位于立陶宛西部,是该国唯一的滨海县,西临波罗的海。全县面积5,740平方公里,人口约31.9万(2020年)。首府为克莱佩达市,下辖7区和43个镇。克莱佩达县是立陶宛主要的旅游和休养地。2010年7月1日,立陶宛撤销县级行政机构,克莱佩达县成为领土及统计单位。
德语称“默梅尔或”“梅梅尔”,即今日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濒
波罗的海,当属涅曼河口,港口优良。克莱佩达是立陶宛在波罗的海唯一的一个海港。十二世纪时,主要居民是立陶宛人和日耳曼人。十三世纪末,被条顿骑士团占据。1525年后属
普鲁士公国。十八世纪后期归属
普鲁士王国,1871年德国统一后,成为德意志帝国在东波罗的海的重要军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凡尔赛和约》规定,包括涅曼河下游两岸暂由国际共管。1923年
国际联盟决定归属立陶宛。1940年立陶宛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后改为克莱佩达。
克莱佩达的建筑景观,与
德国、
英国和
丹麦的建筑景观类似。立陶宛受欢迎的海边休闲胜地是位于克莱佩达附近的尼林加(Neringa)与帕兰加(Palanga)。
这个波罗的海港是1252年由条顿骑士团(Deutscher Orden)所建立,记录录为拉丁文Castrum Memele(意思为梅梅尔堡垒,
德语为Memelburg或Mimmelburg)。1254年时克莱佩达被授予鲁贝克城市权(das lübische Stadtrecht)。条顿骑士团将这个地区
皈依为
基督教。1422年的《梅尔诺海和约》(der Frieden von Melno-See)确立了普鲁士省与立陶宛之间的边界。梅梅尔被包含在普鲁士的范围里面,一直到1919年这条边界都未曾变动过。这是
欧洲未变动时间最久的边界之一。
从1472年起梅梅尔在《普鲁士地方煤屑法案》(das Kulmer Stadtrecht)的城市下受到治理。1525年梅梅尔在普鲁士公爵(Albrecht von Brandenburg-Ansbach-Preussen)的统治下,改信路德教派。这开启了该城市港口一段长时间的繁荣兴盛,因为普鲁士领地是波兰采邑,在之后便成为
波兰立陶宛联邦邦联(拉丁文:Regnum Serenissima Poloniae;
波兰语: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 )的一部分。得利于靠近
尼曼河河口的地理位置,这个边界城市成为了与隔邻立陶宛连络的港口。繁荣时期结束于1629年到1635年梅梅尔遭到
瑞典的攻击、破坏与占领。它经历过多次的重建,并且在75年之后有大批的梅梅尔居民死于
瘟疫。1871年统一的
德国建立之后,梅梅尔成为了德国最东北边的城市。
1919年克莱佩达被列为
协约国的保护地。在《
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後,梅梅尔这一块地区与德国分离,并且成为
法国占领之下的一块自治区。不过,1923年在布德瑞斯
上校(Budrys)指挥的立陶宛部队攻击下,法国部队离开了这块地区。梅梅尔于1939年3月22日在德意志第三帝国合并
奥地利、
苏台德地区与
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也遭到合并。在二次大战期间,从1944年末开始一直到1945年,克莱佩达居民在激烈的战火下逃离此地。这个城市在1945年1月被
中国工农红军占领,并归还给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许多还留著的居民被遣送到
西伯利亚地区,而其他人则被驱逐到德国。
克莱佩达县的地形分为三个区域,东部最高,西部最低:东部是西泽马伊奇高原,中部是西泽马伊奇平原,西部和波罗的海沿岸是帕尤里斯低地。通过涅穆纳斯河与
俄罗斯的
加里宁格勒州接壤,该河流入库龙湖。库龙尼亚沙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分别位于克莱佩达县立陶宛一侧和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一侧。沙洲的立陶宛一侧与立陶宛大陆之间有一个小开口,克莱佩达和斯米尔蒂内之间,库龙湖流入
波罗的海。斯库奥达斯区是斯文托伊河的发源地,该河向北流入
拉脱维亚库尔兰地区,然后再次流入克莱佩达县,在沿海定居点斯文托伊处流入波罗的海。
克莱佩达县以其
海洋性气候而闻名,平均每日温度变化不大,冬季相对较暖,夏季相对较凉,比立陶宛其他地区温和。冬季风暴和雾天频繁。在全县各地,年降水量可高达876毫米。
截至2020年,克莱佩达县的人口为319,958。大约69%居住在城市,剩下的30%居住在农村。它是立陶宛第三人口最多的县。性别比例方面,大约52%的人口为女性,47%为男性。2001年的民族构成为:立陶宛人 84.2%,
俄罗斯人 11.4%,乌克兰人 1.3%,白俄罗斯人 1.0%,波兰人 0.3%,其他 1.8%。
克莱佩达县的旅游景点包括库龙尼亚沙洲、克莱佩达市等。其中库龙尼亚沙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克莱佩达市则以其历史悠久的建筑和
文化遗产吸引着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