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位,简称区位,指的是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带或经济增长点及其辐射范围。这些区域通常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的高度聚集地,同时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例如,美国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区就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区位例子。经济区位的发展往往能够显著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区位单位
区位单位是指位于特定区位的社会经济统一体内部的各种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经济区位的基本布局单元。随着研究层次的不同,区位单位的具体含义也会发生变化。在宏观层面,整个工业体系可以被视为一个区位单位;而在微观层面上,区位单位可能是某个工厂、建筑物或者公司的职能部门。区位单位作为经济区位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社会经济活动区位布局的物质基础。区位理论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研究区位单位的空间配置问题。
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单位空间配置的外部制约因素。不同区位的人口分布、市场需求、资源分布等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区位利益也有所不同,导致了区位单位的布局状态的多样性。这种区位因素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区位的优劣程度,进而产生了区位差异。如果所有区位的区位因素都相同,那么区位之间的经济利益就没有区别,此时区位差异便不存在,区位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根据埃德加·M·胡佛的观点,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势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区位因素:地区性投入、地区性需求、输入的投入以及外部需求。这四个方面在不同区位上的差异会导致区位利益的巨大变化,从而决定了每个区位的相对优劣。
区位决策
区位决策,也称为区位决策单位,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各个区位因其位置和区位因素的不同,各自面临不同的约束条件。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各个决策主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约束条件来选择最优的区位,这一过程被称为区位决策。需要注意的是,区位决策单位与前面提到的区位单位并不是同一概念。虽然所有的区位单位都有权自行选择区位,成为自己的区位决策单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区位单位与其决策单位并不一致。例如,在商业领域,公司是做出区位决策的单位,而具体的工厂、商店、银行分行等企业是由外部决策者决定其区位的。只有当决策主体与区位单位相同时,区位单位的选择才是由主体自己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