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天主堂是1723年建于北京的天主教堂,又名圣母圣衣堂,俗称西堂,名列北京四大天主堂之一,位于北京
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由
德理格·佩德里尼神父主持修建,是北京四大天主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是一座独立钟塔的
哥特式建筑。
因礼仪之争,
康熙之后采取了禁教政策,西直门天主堂4位神父被驱逐出境,教堂被拆。清同治六年(1867年),西直门天主堂获重建。1900年6月15日,该教堂又被义和团焚毁,1923年重建。1994年,西直门天主堂重新开放,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2014年至2015年,西直门天主堂还兴建了办公楼和教堂院落围墙,围墙外有十二宗徒
汉白玉浮雕以及内侧的青花瓷圣经故事。西直门天主堂已经成为了一个正常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供教徒们进行礼拜和弥撒。
西直门天主堂在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中规模最小,占地约1000平方米,整体朝向为坐南朝北,北部矗立着钟楼,南部则设有祭台。其院落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套院式设计,第一进院落为主体建筑圣堂,西侧配置圣物组,北侧则是
圣母山;而第二进院落则位于圣堂东侧,内建有办公楼和神父的居所。西堂北侧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三层尖顶塔楼,有尖拱式门洞、条形窗户、钟楼以及墙面转角处的小尖塔。
2007年,西直门天主堂被
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建设背景
康熙帝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罗马教皇格肋孟多十一世派遣了铎罗枢机
主教作为特使,前来中国宣读教皇的正式命令。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二月初五,这位特使抵达京城,并在当天就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随行的队伍中,有一位来自
意大利的传教士
德理格·佩德里尼神父(Teodoru Pedrini,1670-1746)赢得了康熙皇帝的欣赏。因此,康熙特别命令他负责教授太子(即后来的
雍正帝)西方音乐、
几何学以及算术等知识。
德理格神父在行事时总是以
天主教信仰为准则,每当遇到有利于天主教传播的机会,他都会向皇帝直言进谏。然而,这也导致他后来遭遇了陷害,被
康熙帝囚禁在狱中。直到雍正皇帝继位后,他才得以重获自由。重获自由的德理格发现,西直门附近有许多信奉天主教的居民,且地理位置靠近北京城区。为了方便这些教徒的宗教生活,
德理格·佩德里尼在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用自己的积蓄在西直门内购买了一处院落,并建造了西直门天主堂,这座教堂被称为圣母七苦堂。
历史沿革
西直门天主堂建成不久后,德理格将这座教堂献给了信德部,成为该部在中国拥有的第一座教堂,主要用于接待来自各国的传教士。
爱新觉罗·颙琰十六年(1811年),嘉庆皇帝颁布了一道诏令,严格限制传教士的活动范围,规定除了那些在清廷服务的传教士之外,其他传教士一律不得擅自外出,否则会面临被驱逐出境的严厉处罚。然而,西直门天主堂的四名修士却无视这一政令,私自外出,因此遭到了驱逐,而由
德理格·佩德里尼神父建造的西直门天主堂也被官府下令拆毁。
咸丰十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的协议中要求恢复
天主教在中国的正常活动。但由于长时间的禁教政策,西直门天主堂所在的院落早已被改为了民居,人们几乎忘记了这里曾经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天主教堂。步军统领衙门在
爱新觉罗·奕詝的命令下,经过多方查访,最终在西直门横桥附近找到了一些旧时的天主教堂遗迹,包括一座粉房、官房、排子房等共十八间房屋,以及一个后面的空院,面积大约十六丈多。此外,还有一些汉军陈姓和民人
刘姓的住宅,这些地方都是旧西天主堂的基址。
同治五年(1866年),西直门天主堂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洋、反教的运动,西直门天主堂再次遭到了破坏。同年6月15日,西直门天主堂被义和团彻底焚毁,神父金葆光也在火灾中丧生。直到1912年,仁爱会修女博朗西耶氏才筹资在原址上第二次重建了西直门天主堂,并在次年建成。由于堂区奉“
加尔默罗圣母圣衣”为主保,因此这座教堂被更名为“圣母圣衣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宗教活动一度陷入了停滞状态,西直门天主堂的整个院落被北京市纽扣厂和电扇厂占用,后来又成为了
同仁堂制药厂的仓库。教堂三层高的钟楼在
唐山地震时也遭受了损坏。
1994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将西直门天主堂归还给了天主教会。直到1995年
圣诞节,西直门天主堂才重新开堂,恢复了正常的宗教生活。2007年,西直门天主堂被
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开始对西直门天主堂进行保护性修缮。2009年7月19日,李山
主教主持了西直门教堂圣堂修缮完毕及钟楼重建落成的奉献礼。2014至2015年,西直门天主堂还兴建了办公楼和教堂院落围墙,围墙外有十二宗徒
汉白玉浮雕以及内侧的青花瓷圣经故事。西直门天主堂已经成为了一个正常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供教徒们进行礼拜和弥撒。
位置境域
西直门天主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
西直门内大街130号。该教堂所在的北京市
西城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12
摄氏度。
建筑布局
西直门天主堂在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中规模最小,占地约1000平方米,整体朝向为坐南朝北,北部矗立着钟楼,南部则设有祭台。其院落布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套院式设计,第一进院落为主体建筑圣堂,西侧配置圣物组,北侧则是
圣母山;而第二进院落则位于圣堂东侧,内建有办公楼和神父的居所。西堂北侧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三层尖顶塔楼,有尖拱式门洞、条形窗户、钟楼以及墙面转角处的小尖塔。
塔楼北面的主立面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布局,从下到上呈现出典型的三段式构图,逐层收缩。一层入口处是一扇
栗色的香樟木门,它由门楣和双掩门两部分组成,门上手工雕刻着救恩故事,以起到宣示信德的作用。二层则设有长条窗,配以彩绘玻璃,两侧还有略窄的长窗。三层的钟楼被线脚分割成三部分,下部开设小拱券窗,同样配以彩绘玻璃;中部四角设置小尖塔,与顶部的尖塔遥相呼应,中心则开设长条假窗;上部则是钟楼的顶部及十字架。
西直门天主堂的侧立面共有10间,每间都由突出墙体的方形壁柱分隔开来。从北向南数,第二间、第五间和第十间各开设了一扇小门,门洞上方的砖雕则采用了
中原地区传统的卷草纹饰。壁柱之间则设有尖拱长条窗,镶嵌着彩绘玻璃,下端可以独立开启,便于通风换气。而西堂的南侧有一座八角形的墩台。
西直门天主堂内部采纳了经过改良的巴西利卡式布局,整个空间呈现出纵长的特点。从门厅步入圣堂深处,沿途可见
洗礼池、读经台、祭台及三联画等宗教设施,其中洗礼池、读经台、祭台这三种礼仪设施经由一整块
汉白玉切割制作而成。入口处的洗礼池为八角形,池内镶嵌浅蓝色马赛克,池底正中央设有一金色十字架,教徒可在池中接受水和“圣神”的洗礼。门厅上方设有二层夹层,为唱经班所使用。圣堂大厅被两列圆柱分割成中厅和侧廊两部分。中厅由16根科林斯式木柱组成,外作灰色抹灰,柱头、柱身和柱础分明。柱头部分雕刻着花纹,柱础则用双层盘形,置于方形青石基座之上。柱头向上形成尖拱形吊顶,骨架券交叉的位置用花瓣形木雕进行装饰。东西侧廊墙上悬挂着14幅
耶稣受苦图。尖拱形长条窗搭配彩色玻璃镶嵌画精,包含了历史叙述性、圣经、
神学等多方面题材,主要有
雅威救恩临在于西直门天主堂,
天主教北京总教区的救恩史,天主创造之乐与人类失落之苦,圣母的七苦、七乐等内容。
穿过中厅,便是读经台和祭台。读经台是宣读天主圣言的位置,正面雕刻有用于制酒的
葡萄和葡萄叶,水纹自上而下。祭台是整个圣堂的中心,是举行弥撒圣祭之台,也是贡献之桌。祭台前雕刻的纹饰与读经台风格相仿,以葡萄、葡萄叶、水纹及麦穗图案为主。另有四口陶制水缸镶嵌在祭台的正面。配合
洗礼台、读经台的两口,形成了“
加纳的婚宴”中,变水为酒的六口水缸。
圣堂最南端以“三联画”作为结束。“三联画”中,左右两图人物各分四排,每人头上皆有光环,共四十四人,表示天国人数众多,且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皆为天父的子女。所有人物都面向中央,对
基督耶稣合掌祈祷、朝拜、赞美。中图里耶稣与圣母坐在红色新床上,身着红衣。耶稣外罩金袍,右手为圣母加冕,左手手持圣卷。圣母双手指向耶稣,将人类引荐给基督。画中右下角绘有一位西洋天使,画面左侧对应位置也绘有一位天使,中式打扮,手中所捧也为中式玉质香炉。
石碑记载
西直门天主堂内东西两侧有汉字及拉丁文《改建圣母圣衣堂碑记》。汉字碑文如下:
窃维圣教永存,苍生洪济。数千年轶废轶兴,诚大主之仁慈,灵佑在焉。
遣使会司铎
德理格·佩德里尼于一千七百二十三年,独输巨资,购置斯基,恭建圣母七苦堂一座。
一千八百一十一年,适清嘉庆间,圣教蒙难,全堂被毁。
迨至一千八百六十七年,
主教孟慕理重为构筑,宏工巨制,规模一新。
讵意一千九百年六月十五日,遭拳匪之祸,本堂金司铎遇害,台宇院落一炬无遗。
一千九百十二年,仁爱会修女博郎西耶氏复捐资新创,更易今名。
落成之日,北京林主教饬勒石以志颠末云尔。
西历一千九百十三年二月 勒石
以上参考来源:
开发与保护
2007年,西直门天主堂被
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堂区状况
参考资料
行政区域.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