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半岛(1955年——2010年)厦门全市既是半岛也是岛屿,厦门本岛为海岛四面环海,厦门半岛视为
厦门市的三个半岛和三个主要海岛。
为改善厦门海域海水水质、修复厦门海洋生态环境,厦门市政府于2010年启动拆堤建桥工程,
集美区—杏林海堤被拆除改为桥梁取代、2012年建成通车,集杏海堤不复存在。2011年
高崎村—集美海堤拆除工程启动、预计2014年大桥建成通车。厦门岛通过几座
跨海大桥、
海底隧道与大陆相连,
厦门海堤退出历史舞台,厦门半岛不复存在,厦门岛恢复海岛性质。
厦门半岛1955年之前是一天然岛屿-——嘉禾屿,嵌入厦门湾中、海岛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在福建省南部海岸,向东南伸入厦门港。东对金门岛,南有大担岛,属厦门市。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崎—集美、集美—杏林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州至厦门段等)得以连入厦门,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其中高集海堤堤长5公里,铁路、公路过堤跨海通省内各地,为厦门岛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因素。
厦门市是
福建省的第四大岛,1955年建成海堤后成为半岛。厦门岛的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多
丘陵,最高峰云顶岩海拔339.6米。北部为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和阶地
1950年,
陈嘉庚建议修建厦门海堤,得到省市领导人赞同,毛泽东主席批准。随后,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高集海堤工程计划书获政务院批准。1953年6月17日正式动工兴建。由市长兼任工程指挥部主任,同时调集520名干部和3000多名
民工参加建设。翌年1月,民工增至万人。施工过程中,台湾当局屡派飞机轮番向工地轰炸扫射,建堤干部民工先后死难150多人。1955年10月27日完成第一期工程,12月10日实现全线通车。海堤长2212米,堤顶宽19米。海堤将厦门岛与陆地连在一起,厦门从此成为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