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观海于1911年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市
东港区涛雒镇前欲仁堂村。1930年丁观海考入
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1934年考入
上海交通大学,并自费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35年丁观海与恋人
王隽英女士在美国结为伉丽。并同留
密歇根大学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84年10月,丁观海作为邓小平的客人访问了北京。1991年2月19日,丁观海病逝于中国台湾大学医院。
1981年8月,丁观海从中国台湾大学退休后,改聘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在任职期间,丁观海还分别访问美国
俄亥俄大学、欧本大学,任客座教授。在他任教的56年里,为海峡两岸培养了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
1911年,丁观海出生在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前欲仁堂村。丁观海的父亲丁履肄业于
复旦大学。丁观海在家乡念完小学,又在县内受过短期的中等教育。1925年考入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在济南求学期间,受共产党人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由共青团员刘君雅介绍加入共青团,并与同乡安哲、陈雷、李年章、郑天九等成立“少年日照学会”。
1930年,丁观海以上海
光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一年级肄业的资格考入
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名为国立
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与臧望(
臧克家)成为同班同学。丁观海经过四年的学习,参加了中国文学系文家专集、戏曲概论、唐宋以降文、儒家学说研究、中国文艺云论、
历史学名著、古史字学、校堪学实习、地理学通论等毕业试验课目,并撰写了题为《唐人传奇述评》的毕业论文,以优异的成绩于1934年毕业,成为国立山东大学第一届毕业生。由于成绩突出,丁观海被留校继续研究工作。此后丁观海又考入
上海交通大学,并自费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土木工程。
1936年1月27日,丁观海的妻子王隽英在美国生下了
丁肇中。丁肇中出生两个月后,王隽英带着他回到祖国,同在焦作工学院工作的父亲团聚。同年8月,丁观海先生受聘回到了
山东大学任土木工程系讲师,月薪250元,讲授应用力学、投影几何、工程制图、工程材料、材料试验等课程。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安全及今后的工作,丁观海夫妇带着不满两周岁的丁肇中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先后经
日照市、海州、汉口、赶到万县,在万县的山东大学继续任教。1938年12月,在得到
重庆大学的聘请后,丁观海于翌年初春,把妻儿及岳母接到重庆,居住在郊区沙平坝的重庆大学教工宿舍。
1946年8月丁观海再次回到
山东大学,在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任教授。丁教授每月的学术研究补助费是五万元。1947年丁观海辞职离开山东大学。
1948年冬,应台南工学院(
台湾成功大学前身)的聘请,丁观海先行去了台湾。随后,
王隽英同母亲一起带着三个孩子也到达了台湾。1950年,丁观海转到
台北市台湾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担任教授。
丁观海在
山东大学任土木工程系主要讲授《应用力学》《投影几何》《工程制图》《
工程材料》《材料试验》等课程。
妻子:王隽英(1908~1960),
山东省海阳县盘石店村人。父亲
王以成,经日照人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参加
辛亥革命,于1912年牺牲于诸城战斗。王隽英被
丁惟汾收为义女,毕业于燕京大学,在丁惟汾的帮助下,公费留学美国。就读于密西根大学获硕士学位。
儿子: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
密歇根州。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r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1976年荣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