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邑中寺院始自隋唐,其时佛法已盛行。”坐落在湖龙头山下的护法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8),是钱库地区建筑时间最早,寺院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传说当时有一位和尚,法名僧老,原在望州山顶古刹当家。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免受攀登之劳,又在龙头山脚下,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修建一寺,坐南朝北,取名护法寺。到
北宋乾德四年(963),他的继承者以为该寺太小,不能满足香火日盛的需要。于是就在原址上扩大规模,重建一座坐东朝西的护法大寺,占地面积达四十亩,同时外加墙围。建设基金都由各方捐赠奉献。据荪湖林氏宗谱记载:当时单南道林克一家就施田240亩。
一进七间,当中是
弥勒菩萨的神,左右分列四大金刚;二进七间,中间是
大雄宝殿,有
释迦牟尼金身;三进也是七间,中间为观音阁,左右有
文殊菩萨和善财童子等。中间庭院铺以
花岗石,两厢明廊,都是紫木结构,额以花板,画梁雕栋,雄伟肃穆,十分壮观。它不仅是当时
钱库镇境内的一大名寺,在邑内也颇有名气。如芦浦四月初八庙会,有善男信女过八寺的风俗。这八寺之中,护法寺排在首位,然后是灵峰寺、广福寺、灵寺、瑞岩寺、香林寺等。
护法寺始建时,没有寺、塔。到宋
元祐三年(1088),才在寺前先后建成一座元桥和七座单檐塔,又称
护法寺桥和
护法寺塔。元祐桥三孔梁式结构,东西走向,长九米多,宽三米多,桥沿上刻有桥名和建桥时间。塔原有七座,现仅存三座(其中二座损坏后重新仿制),塔型与
灵鹫寺单檐塔基本相同。桥和塔现在都已列为
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护法寺始建时没有台门。到明
永乐年间(1403—1424),有凤林氏自愿出资兴建,建筑也十分讲究,遗迹至今犹在。护法寺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期间多次重修。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平阳县县长
张韶舞,为镇压
钱库镇大刀会起义,对钱库人民实行血腥的镇压,不仅钱库三条街被烧为灰烬,在追剿大刀会中还将护法寺及其所在的村庄也全部烧光。
地处荪湖景区的护法寺,向来就是文人墨客游览和驻足之地,其间也留下许多诗文墨迹。时光飞逝,护法寺被毁至今又过去了七十多年。2002年,在原护法寺的旧址,又新建一幢
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