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第一小学(原遵义县第一小学)创建于1906年,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曾三易校址、九更校名。2004年经
播州区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遵义县第一小学,2016年6月6日,因撤县设区,更名为遵义市播州区第一小学。
学校地处县城中心, 占地面积16363平方米,建筑面积7660平方米,48个教学班,学生3321人,教职工153人。有附属幼儿园一所,园工34人,幼儿600+3人。
办学历史
遵义市播州区第一小学位于播州区
南白镇东侧人民路,始建于清
光绪三十二(1906)年。南邻省级示范性高中——
遵义市南白中学,学校西侧是万寿大街,毗邻新华书店,与西侧象山之麓的中共
播州区委、区人民政府相望。
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八月,
清朝颁布兴学诏书,首先改各省的书院为学堂,同年十二月任命
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二十八(1902)年参照
日本学制颁行了《壬寅学制》,二十九(1903)年修改后颁布了《癸卯学制》。光绪三十二(1906)年颁布教育官制和章程,在全国推进办新学。
光绪三十一(1905)年,清廷昭告天下停止科举考试,倡办新学。次年,
遵义市知府袁玉锡指令各县改学务局为劝学所,以地方官为监督,设总董1人,总揽学务,按照《劝学章程》推进新学。责成
播州区训导(管理教育的官员)王亮臣推举乡绅数人为劝学员,及时往四乡(当时县城分东、南、西、北四区和城区)劝设新学。遵义县决定实施《劝学章程》,每区设劝学员1人,各乡、村设村董1人,负责筹款兴学。光绪三十二(1906)年,懒板凳人受新学思想影响,加之官府催促办新学,街上乡贤诸人与劝学员会商,将懒板凳街上万寿宫私塾改为新制学堂,报县公署备案。依全县东、南、西、北四区划分办新学的区位顺序,懒板凳万寿宫学堂被命名为“
播州区南区第六初等小学堂”。《
续遵义府志》记载,“南区第六堂在忠庄里南北锦,
光绪三十二年开堂”,此即遵义县第一小学的发端。
遵义县南区第六初等小学堂,是全县较早创立的官立小学堂之一,学生一律公费。光绪三十四(1908)年,推行城乡地方自治,成立乡议会,南三区自治公所设在南北锦场,教师薪俸在南三区征收的捐税费中
度支。学堂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算学、体操、乐歌、图画、手工等,与私塾单教古文课本大相径庭。新制学堂教材统一,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别编班上课。通过新学教育,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薰陶,又能汲取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学校围绕“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施行教育。与此同时,懒板凳也有传统私塾存在,新学堂与私塾两种办学模式并存,更多的学生进入新制学堂读书。
民国4(1915)年,改学堂为学校,堂长改称校长。
播州区南区第六初等小学堂在
石阡万寿宫校址教学长达十年。民国2(1913)年(遵义县公署
知事周恭寿到任,在三年任职期内,责令教育公所调查全县小学分布情况,然后划分学区、增设学校,责令各区、乡劝学员及村董等人员劝导百姓送子女入学,第六初小学生每年均有增加,后来学生突破百数,万寿宫校址容不下,才于民国5(1916)年迁校。
学校迁走后,万寿宫一度为南北锦女子小学校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拆
万寿宫建为南白供销大楼,20世纪90年代,拆供销大楼改建为商、住大厦。
民国2(1913)年,南三上区驻懒板凳场,集市贸易渐次发展,新设米行、信行、盐行、丝绸行等商号,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学生人数相应增多。
万寿宫地势狭小,已不适应办学需要。场上的知名人士李济苍(时任南三上区区长)、刘湘甫、李慧、张正君、吴等以长远眼光倡议捐资新建校舍,于民国4(1915)年春议定新学校建在枫香堡,即今
南白镇西大街北段恒胶鞋厂址一带,在
万寿宫之北,相距约500米,因多
槭属得名。其地荒烟漫草,时有狐兔出没,但地形开阔,有发展余地。堡上古庙万天宫已渐倾颓,众议拆除该庙两厢作校舍
地基,并派专人去
贵阳市绘制南明中学堂建筑图形,缩小比例,请刘、万俩师傅掌墨兴工,经一年施工,于民国5(1916)年建成木结构教室6间,系以回廊,虽雨不碍上课。礼堂1间,可容400人集会。另有办公室、图书室、储藏室、厨房、厕所各1间,寝室5间,菜地3。花圃前建有操场。围墙外植
翠柏碧梧,示长青栖凤之意。
建校所缺部分资金,由刘湘甫、刘春甫弟兄抽取自家丝绸行息金给以补足。刘湘甫参与倡议、捐资,具体管理建校的全过程。
民国5(1916)年,学校从
石阡万寿宫迁到枫香堡校址,学生130人左右,增设高级部,开4班,教师5人,报经县公署备案,更名为:
播州区南北锦官立两等小学。
两等小学首任校长李济苍,与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刘湘甫合计,将南衙边隅土寨寺和尚通匪为患百姓一事通报县公署,公署没收该寺部分庙产以示惩处,将没收庙产用于办学,两等小学与南衙学校各得一半。两等小学分得稻田48亩,杂粮土5亩,给学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以学田收入购置图书和常用教具,添置篮球架、乒乓球桌、秋千、
滑梯,设置沙坑,升旗台等。在礼堂布置总理
孙中山像、名人相片、国民党党旗、国旗、各种标牌等。添置学生课桌凳及办公用品,修缮校舍支出的费用占校产租谷的大部分。
枫香堡南白锦官立两等小学占地约6亩,教学设施设备较为齐全,在米珠薪桂时代,是县南最具规模的小学校。
民国18(1929)年,
国民政府颁布实施义务教育的《办法大纲》,推行国民教育,规定开设高初两等的小学校改为六年学制,即初等四年、高等二年。此年,南北锦官立两等小学更名为南白镇两级小学。次年,
万寿宫的南北锦女子小学与
南白镇两级小学合并,开男女合校之先河,学生达到180人左右。是时,南三上区区署查禁官立学校周边的私塾,如龙山私塾等,用行政命令强制私塾学生之家长送子女进入官学就读。
民国28(1939)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南白镇两级小学改名为南白镇中心国民学校。
国民政府实行“政教合一”,规定每一个乡(镇)设一间中心学校,乡(镇)长兼任中心学校校长,中心学校教员兼任乡、镇公所文化股主任或干事,将“政”与“教”合二而一,相辅相成,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据此规定,校名更改后,镇长、教员兼任之事并未实现。学校开6班,学生200多人,是名副其实的完全小学。
同年,
贵州省主席
吴鼎昌实行“管教养卫合一”,区、乡、镇以下均设保和甲,保和甲均以数序命名,还规定每个保设1间国民学校,保长兼任校长。保
国民学校须接受中心学校的指导,中心学校须对周围的国民学校起示范作用。1943年,
南白镇中心国民学校曾组织全镇国民学校,在桂花初级小学联展学生学业成绩和手工艺品,供群众参观,让教师互相学习,以促进全镇教学工作。
民国35(1946)年,徐乐天任南白镇镇长,并首次兼任南白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他注重教育,制定土政策向学校倾斜:1、招聘最具教学能力的教师;2、招收一部分青年入学,可免去服兵股的义务;3、将镇公所征收的屠宰税改为“案桌肉”,每个赶场天由校工杨仕才向每张肉案收取半斤猪肉,用于老师改善伙食。每场的斗息粮食也由杨仕才收来作学校开支。冬天向卖炭者每挑抽1根木炭作教师取暖用。这种摊派收捐养学的办学方式缓解了经费困难,三年时间学校可闻弦歌之音。战乱中时局维艰,学校相反有所发展,在校学生人数达到建国前的高峰期,学校还开办了幼稚班,为期半年。
李家寨——李氏祖先于明末平播后,由
内江市迁徙至
遵义市,定居懒板凳后的一支宗族住地。清末民初,
李姓户数增多,遂以菜籽堡为中心朝两翼展开形成寨落,始有“李家寨”名。李济苍祖辈建大宅院于堡上。
1935年1月7日至19日,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进驻懒板凳、刀靶水,向
开阳县、
息烽县、
贵阳市发展以遵义为中心的新苏区根据地。17日,军团司令部从刀靶水万福寺移驻懒板凳李家寨菜籽堡(即现学校之东大楼址),军团长彭德怀、参谋长
邓萍住宿李济苍宅院;政治委员杨尚昆住宿老街水巷子。19日,
遵义会议结束,红三军团交替阻击敌军10个师追兵,掩护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向
赤水河地域转移,撤离懒板凳。
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同月26日,
播州区人民政府成立,28日,派接管人员接管南白镇政权。12月,
徐乐天带领原教学人员参加“遵义县小学教师寒假学习班”。1950年春季开学,留用原教学人员5人,县文教科派柏思杰担任解放后首任校长。
1950年3月,遵义县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将南白镇中心国民学校更名为遵义县南白小学,并宣布为县的重点小学,隶属第五区人民政府辖,第五区后改称南白区。
1951年下半年,第五区完成土地改革工作,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1952年秋季开学,农民子女大量入学,原有5个班不能满足需求,增设为13个班,实现了教育为工农开门的宗旨。教师由5人增到23人。还差8间教室迫在眉睫,师生赶筑土墙简易教室以应急。土墙教室位于枫香堡学校大门前右侧空地上,其地狭小,只能夯筑七间教室,另借一墙之隔的仓库库房,作了1间教室。筑墙工人和竹木稻草由
南白镇、龙山、马桥等村无偿提供,师生负责挖泥、运泥、搬运竹木稻草,不到10天就筑成7间教室,每间能容学生30人左右。
土墙教室盖草顶,山墙提尖架梁。临时建筑质量较差,不久就产生裂缝。县文教科科长许向荣来校检查工作,认定为危房,不能久住,指示当任校长着手新建校舍事宜。县人民政府派秘书李元化和建设科科长胡端辅到校,与校长黄廷铎及负责建校的老师钟立学,偕同南白镇干事廖国才,街、村的领导人员李家棋、袁洪章、周燧木等人,在南白镇周围往返调查,研究新学校选址问题,最后选定在李家寨菜籽堡建校并上报县政府。许向荣与县建设科有关人员再次实地察勘后确定李家寨菜籽堡为新校址修建新南白小学。新校址位于
南白镇中心东侧,前面是南北向铺展的一丘丘稻田,远离噪音的干扰,环境适于办学。它与领导机关相呼应,与南白街道联系方便,交通条件好。学校建在依山向谷的台地上,地势干燥向阳。
1952年冬李家寨校舍动工。首先在西门关建石灰窑和砖瓦窑,土法上马生产建材,到南衙、后坝、柏村购买木料。钟立学老师将柱木、子、穿枋估计重量,分别标出运费并写在木料上,请赶场人群顺路运到建筑工地,凭所运木料上标出的工费到学校事务处领取运资。全校师生参与挑砖运瓦,节约经费,加快了建校进程。到1954年春,教师宿舍告竣,部分班级先搬到新校舍上课,年底全校迁至李家寨新校址。李家寨校园占地约27亩,校舍建筑面积为2758.19m,建筑占地面积2085.94m,建筑密度11.33%,共18间教室。
1955年,县文教科规定区公所驻地的完小为辅导小学,负责辅导全区小学的工作。是年9月,区名由数序命名改为驻地命名,第五区改称南白区,南白小学改称南白辅导小学。
1959年,遵义农业专科学校迁来南白。遵照上级指示,将南白小学教师宿舍及食堂借给农专使用。宿舍以外的地段作为农专活动区。南小教师宿舍、食堂迁到原
播州区教师招待所,即今县烟草公司和康复医院地段。安排教师在招待所食宿,还有四年级一个班在招待所上课。另外安排三年级四个班到李家寨的环兜(环兜乃地名)院子上课。1960年,
遵义市南白公社管理委员会将1959~1960年失去父母、亲人的13岁以下少儿集中,办成儿童福利院(俗称孤儿院),设在招待所,划归南白小学代管。
校舍布局分成了三摊:校本部在南,环兜院子在东,两处相距约100米,教师招待所在北,与校本部相距约400米,三块地方分别在狭长三角地带的三个角上,给学校造成管理的不便和困难,为支援农专办学,南小分散为三片,这是建国后南小的一次大变迁。1961年农专搬走,学校迁回现址。
1961年8月,
播州区、市分置。县人民委员会文教局规定,各区完小校长兼任区教育视导员,管理全区小学。区完小相当于文教局的派出机构。南白辅导小学校长夏祯弟深入全区小学,开展视导业务。视导员负责发放全区小学教师工资,有权批准教师的福利费申请,报销教师医疗费用,代管全区学校的人事和建校计划书的批转事宜。
1963年6月,
贵州省教育厅确定南白辅导小学为全省应首先办好的学校之一,又是全县第一批试行《全日制小学暂行条例(草案)》的三所学校之一。县文教局要求南白小学按《条例(草案)》提出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规定学校的规模为每年招生不超过3班,6年后不超过18班,每班学生不超过45人,学生在较大的范围内择优录取,以后即在此规模内保持稳定,并免去校长兼管全区学校的视导工作,使之集中力量办好南小。1963年秋季南小配齐教师,充实领导人员,同时增建校舍,添置图书、仪器、体育卫生等设备,设图书阅览室,保证足够的课桌凳。
1968年5月,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高潮,南白小学“革命委员会”成立,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常委4人,其中学生代表1人;委员4人,其中学生2人。原校长夏弟系常委之一。
1968年11月14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南小,共有10名成员,参与管理学校,主要任务是在学校开展阶级斗争,主持批判“封、资、修”教育路线,整顿教师思想,使之“改正错误”,简称斗、批、改。
1970年5月,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补台”,南白小学“革委会”又增补教师2人、学生1人、贫下中农代表5人、街道代表1人、工人代表1人,共10人。南小“革委会”隶属南白区“革委”领导。1979年6月,撤消“区革委”,改称区公所,南小“革委”也随之撤消。
1977年恢复考试制度,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民进入县城务工和经商的源源不断,县城住户时时增加。南白小学秋季招生期间,转插生和新住户携孩子来校报名拥挤不堪,每班学额均在70人以上,教学设施不堪重负。教育局急派专人于城北兴建一所小学,1977年动工,1978年秋季开始招生,命名为南白第二小学。为减轻南白一小招生压力,曾与二小划分学区招生。是年,南白小学更名为南白第一小学,1979年8月收归教育局直管。
1980年5月,南白第一小学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的重点小学。8月,县教育局辞退了南白一小的代课教师,招录师范毕业生15名充实教师队伍。1981年2月,教育局派局人事股长兼任一小校长,直接领导和管理学校。按重点小学的办学要求,将一小办学规模由28班调整为24班,每年级4班。
进入21世纪,南白第一小学担当起
播州区基础教育的科研重担,担任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2005年底有小学生3255人,幼儿623人。教职工201人(其中离退休53人),聘请幼师及工人21人。在册教师中特级3人,小学高级56人;大专以上学历105人,占在册人数的72%;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4人,市级17人;中共党员59人(其中在职38人),占在册人数的26%。
2003年学校申报更名,2004年4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遵义县第一小学。
2016年6月6日,因撤县设区,更名为遵义市播州区第一小学。学校现有 占地面积2684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60平方米。有教职工218人(含退休和聘用人员),特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76人,党员57人。小学部48个教学班3330人,附属幼儿园12个教学班600人。
瞄准高端,睿智进取。在百年办学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以高瞻远瞩的办学思想,独具魅力的育人环境,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蜚声黔北,成为
播州区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荣誉记录
2023年6月12日,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