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鹤鸣(1930年2月出生),是中国的一位有机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他出生于
隆回县横板桥镇,六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1942年12月毕业于紫东小学。由于
日寇入侵,他辍学两年,后在松坡中学完成初中学业。1950年,他通过考试插班进入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期间受到
化学教师的影响,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6年,他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分配到
陕西师范大学学校从事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教学研究工作。1961年,他入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主办的高级生物化学进修班,学习一年。1963年底,由于其家庭户籍在
隆回县乡下,他申请调回隆回工作。宋鹤鸣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中国化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宋鹤鸣六岁启蒙,天资聪颖,1942年12月毕业于紫东小学。由于
日寇入侵,辍学两年,后入松坡中学,1948年冬初中毕业。毕业后在本县爱华小学执教。1950年通过考试插班进入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六师求学期间,受
化学教师影响,对化学颇感兴趣,1952年六师毕业时,由学校保送入华中师范学院深造,1956年毕业,分配在
陕西师范大学学校从事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教学研究工作。1961年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主办的高级生物化学进修班学习一年。当时,由于其爱人、小孩子户籍均在
隆回县乡下,受政策限制无法迁入
西安市, 1963年底他申请调回隆回工作。
1964年,宋鹤鸣被安排在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担任高中化学教学。他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论文。特别是1978年,他主编的《中学化学实验与应用》一书,由
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党和政府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宋鹤鸣受到政府和群众的尊重。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1978年6月被
湖南省委、湖南省革命委员会评为湖南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1979年被邵阳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评为湖南省首批特级教师。从1980年起,他被选为
隆回县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被选为湖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10月,当选为隆回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兼职)。同年,宋鹤鸣从已任6年的教导主任职务岗位上提升为校长。1988年8月,调
隆回县第一中学担任校长,直至1993年6月退休。
宋鹤鸣最大的特点是为人忠厚,从不以权势压人,而是以才、德服人。他任一、二中校长时,待人敦厚诚恳,态度和蔼可亲,老师和学生们不光把他看作是校长,更是把他尊为对人体贴入微的长辈、亲人,心中有不愉快的事先向他倾吐,工作、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向他请教。大家觉得,在宋校长身边工作,倍受体贴,倍受关怀,没有半点压抑感。他常说,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生的全部。
宋鹤鸣十分看重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他每干一项工作都尽职尽责。作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心怀隆回教育事业的全局,把教育战线上的喜和忧及时反映给政府部门,许多问题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作为一校之长,他工作认真负责,总是不安于现状。在县财政一度紧张,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办教育时,宋校长主张“一手抓分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手抓票子”(搞勤工俭学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在二中工作期间,他利用二中土地宽阔的有利条件,他亲自带领师生开辟桔园、梨园、桃园五十多亩,每年产
柑橘500多担,梨子几十担,还办起了养猪场,油墨厂、粉笔厂。在一中期间,又利用他自已
化学方面的专长,办起了
胆红素厂、净水剂厂,年收入均在20万元上下,缓解了学校经济困难局面。
宋鹤鸣十分关心师生的生活和安全,十分注意学校的长远发展。1986年7月,当时地处六都寨的
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老校址,由于学校周围淘金者把地下水大量往外抽,致使
地层下沉,引起隆回二中校园地裂,几栋教学楼发生墙裂。情况出现后,他采取紧急措施,并把情况上报县、市、省,邀请地质专家进行探测分析,昼夜组织教师值班观察登记险情。在地质部门做出校园必须搬迁的建议之后,他又一方面十几次去省有关部门争取搬迁资金,一方面又与当时航天部在
隆回县城郊的“湘西技校”联系有偿转让校址的事宜。经过一年时间的周密筹备,于1986年秋季组织了学校大搬迁。如今的新校址,占地300多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足见宋校长目光之敏锐。
宋鹤鸣工作之余,十分爱好传统文学,喜欢吟诗撰对,其诗联在
邵阳市内极有名声。1992年,宋鹤鸣从
隆回县第一中学退休,2005年10月,因病去世,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