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天然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效率,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了一种具有自杀控制功能的环境安全型基因工程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伍一军研究组成功研制出一种能够在完成降解任务后自行消亡的基因工程菌,以缓解公众对于基因工程菌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
尽管基因工程菌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由于对其可能对环境的影响仍存有担忧,因此目前主要用于实验性和小规模应用。研究表明,转基因微生物的释放可能会影响原有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基因工程菌的使用受到严格限制,通常仅限于污染物集中的特定区域处理,而非原地降解。此外,基因工程菌所携带的外源性基因在使用中受到严格监管,即使是国家批准的转基因生物在种植时也有严格的地域限制,以防外源性基因的传播。大规模使用基因工程菌是许多科学家追求的方向,其中环境监测——追踪细菌的扩散范围成为一个关键环节。研究人员开发了带有荧光标记的基因工程菌,以便通过监测来掌握其扩散范围,从而限制其扩散。基因工程菌的自杀控制功能是一种特殊的设计,旨在通过人工干预控制其生命周期。具体来说,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可诱导表达的致死基因,使其在特定条件下失去活性并死亡。这些条件可以包括温度、化学条件等外部因素。在相关研究中,这一条件是指细菌生存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理想的自杀控制是在目标物质如有机磷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自杀元件会感应到这种变化并触发自杀。然而,实现这一点颇具挑战性,因为难以找到恰好能感应到有机磷的自杀元件,同时确定何时触发自杀也是一个难点。尽管如此,这仍然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基因工程菌不仅可用于
农药降解,理论上还可应用于其他需要控制其寿命的微生物。例如,如果研发出一种可降解塑料的基因工程菌,并为其添加诱导自杀元件,则有望解决控制白色污染的问题。这项研究目前主要处于实验室阶段,未来可能会进行小规模实地试验,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