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洞
河南省禹州市景点
张良洞,是汉留侯张良早年读书求道的洞穴。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颍北区河河畔。
有关成洞有两说:一说完颜守绪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禹民为纪念张良,在所谓原洞的基础上凿壁成洞;一说明代禹州知州徐明善自州西南把老子殿堂改建于颍河之滨,凿岸为洞,名曰“张良洞”。
建筑特色
张良洞洞处幽雅清静处,俯临潺潺颍河,远揽三峰晓晴。清康熙禹州知州刘国儒增拓张良的恩师黄石公洞和訾仙洞。三条洞并列开凿在面临颍县河的石壁上,前留2.5米宽的拜通道,临颍筑有护壁。其中张良洞进深6米,宽3米,洞高3米,洞口由青砖浆砌成,门额书“张良洞”三字;洞内设祭坛、神塑。由于张良洞曾为清代兵备沈荃修之地,后任知府逐渐辟建成大成殿三楹,环以斋舍,有亭有堂,有轩有圃,间植花木,成为人们拜谒、游览的胜地。
文化活动
轶事典故
传说
两千多年前,禹州城南有一个小小的村庄,村里有个小伙子,姓张名得,早年丧了父母,剩他独自一个。为了糊口,便在村口开了个小饭铺。张得是个好心人,待人亲热,凡是过路客人,有钱没钱都让吃饭。因此,他的生意虽然兴隆,但生活仍然十分清苦。三十好几的人了,连个家室也没有。
一天,一个年迈的老翁,拄着龙头拐杖,来到了张得的饭店。张得看到这老人,急忙把他搀进屋里,先是端茶送水,接着又送上可口的饭菜。老人临走时掏出一张画对张得说:“店家,你待我这样厚道,老汉打心眼里感激。只是我一贫如洗,没有什么东西来报答你。如不嫌弃,就把这张画送你吧,它对你会有用处的。”老人说罢,飘然而去。
张得回到住室,便把老人赠送的画,贴在床头墙壁上。一天,他推门进屋,见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正为他做饭菜。姑娘见他突然进门,红着脸把脑袋垂了下来。姑娘悄悄地往画幅跟前挪动,这一下子倒把张得提醒了,他抬头朝墙上看去,发现纸上的人儿不见了。他突然想到赠画老人,定是上界神仙,于是急忙上前把画从墙上撕下来,顺手丢进火炉里。姑娘一看回不到画上了,便和张得结成了夫妻。
日出日落,不觉又是一年。夫妻俩生下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娃娃。这孩子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不哭不闹,老是看着母亲笑。刚满月,就呜呜啦啦学起话来。有时还跟爹娘逗笑。可是这孩子的名字,小两口想了很久都没想出合适的。一天,那位送画老人又来到饭铺前,小两口苦苦央求老人给孩子取名。老人推辞不过,沉思片刻,便乐呵呵地说:“我看你们张家世世代代忠诚良善,这孩子生得又特别聪明伶俐,将来必定成为国家栋梁材,保国忠良将,我看取名就叫张良吧!”
光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小张良长到五岁。张得和妻子一商量,便从城里请了一位有名的教书先生来教张良读书。谁知没过半年时间,先生就辞职了。张得询问原因,先生说这孩子太聪明了,自己的全部本事已教完。张得夫妻又请了十几位有学问的先生,都难达到小张良的要求。正当他们左右为难的时候,那位送画老人突然又来到家里。张得夫妻急忙向老人请教小张良读书的事,到底该咋办才好。老人轻轻点了一下头,微微一笑,说:“我正是为这事来的,孩子读书的事包在我身上。”说罢从怀里取出一个布包交给张得,张得夫妻打开一看,里面包着几本线装的古书。夫妻二人忙叫来小张良叩谢老人。一转眼,老人又飘然而去。
夫妻二人回到屋里,小张良拿着老仙翁留下的纸条,递到爹爹手里。张得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赶忙又将纸条递到妻子的手里。只见上面写着:“张良修仙,颍河岸边。崖壁洞内,苦练十年。”夫妻二人看罢,虽然难分难舍,但又一想老人非平常之人,一定是仙人安排好的,尽管心里难过,还是按照老人的话办了。第二天便领着张良来到禹州城东关颍河岸边的一个崖壁旁,果然看见有一个土洞。张良眼含热泪,双膝跪地,向二老磕了三个头,然后大步走进了土洞。等张得夫妻二人再看时,土洞已不见踪影。夫妻二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后日夜盼望着儿子早日修成正果。
据说,后来张良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十年,出来时,正遇到天下大乱,各地诸侯占山为王。他辞别了双亲,到刘邦帐下当了军师。刘邦得到他的辅佐,节节胜利,最后统一了天下。
建设背景
禹州市张良书院建设项目,新开工,该项目位于颍北区钧台办连庄社区,占地100亩,总建筑面积16592平方米,主要内容为谋圣文化广场、张良大殿及配殿、三杰轩、国学馆、养生馆、张良纪念馆、旅游纪念品展销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起止年限2018.05-2019.12,总投资38000万元,2018年度投资目标12000万元,年度形象进度目标:谋圣文化广场、张良大殿建成投用。
参考资料
禹州市张良洞的来历和传说.禹州市人民政府.2019-06-11
目录
概述
建筑特色
文化活动
轶事典故
建设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