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同塔,又称普同堂或普同宫,是道教和佛教场所的重要宗教设施之一。塔内设有普同生基,用于供奉僧侣剃度出家时的俗装以及剃度时剪下的头发和胡须。这些物品被视为修行的一部分,僧侣去世后,他们的骨灰和舍利通常会被安放在普同生基内。普同塔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古猗园的荷花池中,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7年),最初是由甘子荆和他的妻子王氏建造的。1935年前,南翔学者姚明辉倡议对普同塔进行了修复工作。
建筑特点
普同塔是一座石质建筑,采用平面八角形设计,共有五层,高度约为6.6米。塔身呈现八角柱形状。第一层为八角形,雕刻着四个天王的形象,上方是一个八角形的石座。第二层也是八角形,每个面上都刻有浮雕佛像,上面覆盖着屋檐,支撑着莲花座。第三层为四角形,上面装饰着石刻云龙图案。接着是一块圆形的盖板。第四层同样是四角形,上面刻有俯视的佛像,紧接着是一块八角形的盖板。最顶层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圆形。尽管普同塔的构造非常复杂,但是整个塔的设计却显得十分和谐统一。
历史沿革
普同塔原本坐落在南翔寺九品观的荷花池中,主要用作存放僧侣遗骸的地方。后来,随着南翔寺的损毁,只有普同塔得以保存下来。195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普同塔迁移至古猗园的一处土丘上。到了1987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遗迹,普同塔又被迁移到了古猗园内的荷花池中。1960年1月,普同塔被正式认定为嘉定区的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