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90年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研究生班研修
中国画专业。
1985年6月,徐卫调入原南通师范专科学校、今天的
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品于国内外多次参展,并在省、市举办联展和个展。发表论文20万余字,曾参加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中国画)高层论谈,并获由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颁发的优秀论文奖和《华文精》杂志社颁发的“优秀华文”奖等多奖项。
徐卫作为知青下乡后,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不甘平庸、充满人生奋斗激情的徐卫,在为生产队写写画画、被借调到当时的县文艺创作组创作大量政治宣传画的同时,他开始体悟到,艺术必须根植于生活,必须联系于大众,一味的为艺术而艺术,只能沦为没有本真、缺少自我的“画匠”。于是,他醉心于生活原生态之美,生产队的拖拉机手、村里童真的稚子、古道热肠的房东大嫂,乃至于肝胆相照的“插兄插弟”,莫不成了他美术创作的对象。在对生活的零距离接触和把握中,他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感受,触摸到现实生活跳动的脉搏。1977年
恢复高考后,
南京师范大学招20名美术专业学生,由于竞争太过激烈,徐卫第一次冲刺却名落孙山。这既是一个沉重打击,却也是一个奋进鞭笞。经过第二年的精心准备,徐卫终于顺利考入
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绘画专业。徐卫始终没有忘记接触并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切入和关注。学习之余,他都要背起画夹外出写生,行万里路画万卷画,在拓宽艺术视野的同时,牢牢保持着源于生活的那一份弥足珍贵的创作激情。凭着与生活血肉相连的联系,学习期间他创作的一系列反映各地民情民风的绘画作品,使他得以喜获学院设立的“刘海粟奖学金”。
1985年6月,徐卫调入原南通师范专科学校、今天的
南通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作为一名教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徐卫一直致力于
中国画创作,须臾不敢松懈,他认为:创作,只有永不停步的创作,才能永葆一个艺术家的青春、一个画家永不枯竭的创作激情!多年来,在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创作上,他无不涉猎、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且屡有斩获:《大屋与女人系列天光》在中外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获“国际荣誉奖学金”,《残雪》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全国书画精品大展”,《清韵》入选“第五回中日交流洗心水墨画展”。
徐卫通过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认识和思考,大胆进行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积淀成论文《写意形态的现代演进》《从中国画意象形态演变看当代中国画发展态势》《呼应造化的内在精神》及专著《
设计素描》《中国画意象形态研究》,这些蕴涵着徐教授多年教学成果、业务心得的理论结晶,一经面世,在美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恰如春雨虽淅沥,仍激荡阵阵涟漪。作为
崇川区政协委员,徐卫勇于担承政协委员之职,穷一己之力,对促进绘画艺术界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艺术家对社会的贡献率,积极建言献策。近些年来,他向区政协提交的相关政协提案,着眼于时代大背景下艺术家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详尽的资料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