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生(英文名Student Exchange)又称学校间学生交流计划,“学生交换”是以提高不同地区、国家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培养青少年的
世界观为宗旨的校际项目。
交换生起源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交换生强调互换、平等,不具备一般“留学生”概念的宽泛性,是一种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思想价值观的交流体验。交换生强调互换、平等,不具备一般“留学生”概念的宽泛性,是一种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思想价值观的交流体验。交换生培养制度,就是各高校间进行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制度。
历史起源
“国际学生交流计划”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 ·
霍曼斯、布劳 、埃默森等为代表的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从经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际交往、社会交换的最终 目的是为了交换的双方各 自获得最大利益 ,特别是提出了交换的经济性 、社会性 、目的性以及主体性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交换行为提供了成功的理论
范式。彼得 ·布劳在许多方面修正并发展了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他认为社会交换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关于社会交换 ,布劳提出了理性原则 、互惠原则 、公正原则 、
基数效用原则 、不均衡原则五项基本原则 。布劳强调社会交换的互惠性 、自愿性和相互信任。继布劳之后 ,对交换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埃默森 ,他运用数理模型和 网络分析 ,指出交换对象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团体或者国家 ,埃默森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社会交换理论内涵 。院校之间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开展院校之间的交换生项目,不受时间、国家、种族 、语言 、文化差异限制的文化交流活动。
欧洲大规模的交换生项目当属始于1987年的伊拉斯谟计划(El认SMUS),此项目实施规模很大,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因此关于该项目的研究较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北美、西欧以及
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国各高等院校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交换生工作的,经过大力开展各项合作项目,在2000年,中国高校的交换生工作开始迅速发展。
基本概念
交换生是以提高不同国家 、地区人民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 、增进了解、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为目的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学校在签订协议的前提下,根据校际间签订的学生交换协议。经过一定选拔程序,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项目交流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或一年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与本专业 相同或相似的课程 。一般来说 ,交换生只需缴纳本校学 费 ,对方学校不收取交换生学费 ,但是学生需支付生活费 、住宿费 、交通费和签证费等 。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据统计,2017 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 60 万人,同比增长11.7%,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地位;而来华留学人数则达到 48.9 万人,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 10%,已经成为
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大发展为培养人力资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途径,师生互换、学分互认、学者互访、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学术会议等也快速蓬勃发展。其中交换生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的讨论,推动国际交换生的发展。
项目分类
从地域上看、可以是国家间的交流 ,也可以是国内的交流 。从形式上看 ,分为 “派 出 ”和 “接 收 ”两种。从时间上看 ,有长期和短期 ,从交换类型上看,包括语言类交换和々业类交换;从交换目的看,主要是为了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国际视野、国际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从交换结果上看,主要是到对方国家高校进行学习交流,并不获得学位(有些高校会颁发交换生证明)。从交换对象上看 ,可以是中学生 、大学生或研究生及其他类型的在校生 。
留学生和交换生的区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 Organization)把“留学生"定义为“在非常住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注册学习的学生一。根据定义,交换生和留学生有以下几点不同:
交换生和留学生所涉及教育机构的数量及相互间的关系不同
交换生(exchange student)必然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教育机构共同参与一个项目,就经济问题、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具体问题达成协议后互相派出学生,这些项目是相互的,一般是一种“礼尚往来”的交换形式,而且,接收学生的教育机构和学生所属学校之间是合作关系。而普通留学生一般只涉及一个教育机构,接收学生的教育机构和学生原就读学校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如果学生所申请的国外教育机构同意接收他(她),学生自己也愿意按照接收学校的要求入学,并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办理出国手续,那么他(她)就可以出国学习了,接收他(她)的教育机构不必再派送学生到他(她)原就读的学校。
交换生和留学生与原就读学校的关系不同,两者出国学习目的及时间不同
交换生一般是在读大学生(中学生),根据相关协议到其他(其他国家或地区)学校(host university)交流学习,保留学籍在本校home university),交流学习一段时间后还要回到自己的母校,继续学习以取得学位。而且出国时间为期较短,时间上可以是一学期或者几个学期不等;
普通留学生一般在国内完成了一定阶段的学习,出国一般是为取得学位或者继续进修学习,如在国内高中毕业后到国外就读大学,或者在国内取得了学士(硕士)学位,到国外攻读硕士(tg士)学位。如如果学生在国内未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就出国留学,那么他在国内就读的大学一般将其视为退学处理或者为其保留一年学籍后再做退学处理。留学生出国学习时间一般较长。
交换生和留学生所跨越的地域范围不同
交换生则不一定跨越国境,交换生不仅包括跨越国境的国际交换生,也包括国内高校间互派的国内交换生。如中山大学与
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
高丽大学等国外高校之间开展的交换生项目中互派的学生就属于国际交换生,同时,中山大学与
山东大学、
留学生必然要跨越国境,到另外一个国家学习。
主要项目
交换生主要进行语言 、专业 、文化 、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学习 。学生还可以根据需 要 ,按照两校间签署的协议进行学分的转换。交换项目结束后 ,学生按期回本校继续学业 。可分为语言类交换生和专业类交换生,主要是为了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思维模式的学生,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中交换学习一个学期的居多;从交换学习的目的来看,有仅仅进行语言培训或者国际交流的交换生,也有进行交流学习、研究但并不获取交换学校(host university)学位的交换生,还有旨在获取交换学校的学位的交换生(该类学生和普通的交换生存在不同之处,在部分学校被称为“2+2’’学生,但在广义上也被纳入交换生的范畴);从交换对象来看,交换生可以是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是中学生,如美国的ISE计划(国际学生交流计划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就是主要进行中学生的交换。
意义
高职院校国际交
签订有关互派优秀学生到合作院校进行专业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教育项 目,目的在于加强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 ,提高交换生综合素质、专业 知识和技能。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交换 的双方各 自获得最大利益。高职院校国际交换生项 目运行符合社会交换理论 中的“相互信任”“平等互惠”的交换原则 。可以体验不同国家的尖端教育,拓展学生视野,零距离感受不同国家的本土文化,为更好地掌握语言和知识打下基础;交换生制度还可以在多方面锻炼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独立的性格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短时间内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国外生活,培养自身的忍耐力和适应性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短期的国外生活中体验到本国学习体验不到的知识与文化。但同时很多高校也都发现交换生培养制度和教育体系存在着适应性问题,阻碍着交换生的生活和进修,给短期学习造成困扰。
提升学校知名度 ,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首先 ,优秀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 .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展示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随着交换生项目的有序开展 ,愈来愈多的优秀学子赴国外学习 ,使学校能较快地提升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 。同时 ,学校良好的声誉也能促进交换项目进一 步发展 ,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 ,随着校际间合作交流的日益增多 .合作领域 也会从交换生项目扩大到其他领域 ,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发展 ,如促使学校间科研人员的紧密联 系 ,拓宽引进国外科研团队高层次人才的渠道 ,吸引留学生来学校学习交流等等 。
优化高校资源配置 ,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
通过项目的深入开展 ,高校逐步了解合作院校的运作情况 。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可以吸收国外高校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理念 、课程设置和管理制度等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同时 ,日益增多的交换生项目,能有效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高校教育国际化涉及许多方面 ,如学生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 、教学模式国际化和教育理念国际化 。学生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交换生项目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高校通过校际联合培养的方式 造就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人才,提高学生综合实力。首先 ,交换生同时接触国内国外不同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 ,能拓宽思维方式和完善知识结构 ,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同时 .学生在国外常常需要自己独立处理问题 ,这能有效增 强学 生的独立 性 。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更具规划性 。其次 ,学生参与交换生项目能有效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在参加项目前 ,为了达到项目的语言要求 ,会努力提高语言能力 。参加项目时 ,为了尽快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学习 ,加上有语言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语言水平会快速提升 。最后 ,交换生 接触 到不同国家的文化 、风俗 、习惯和制度等 ,不但能拓宽视野 ,开阔胸襟 ,而且能善于与人沟通相处 。交换生具有国际教育背景 ,综合实力强,从而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尤其会受到跨国企业的青睐 。
影响因素
交换生项目影响因素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
家庭经济能力的制约
学生的家庭经济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跨境交换生项目的开展 。根据双方院校的交换生合作协议 ,双方高校通常互免学费 ,但是交换生需要自行承担护照签 证 、往返机票 、住宿和当地生活费 。我国是
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很多欧美国家居民的收入而言,我国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学生愿意承担的费用是有上限的,过高的费用会使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交换学校的知名度
40%的学生在考虑交换生项目的时候最关注交换学校的知名度 ,可见国际国内对学校的认可非常重要 。问卷显示 ,60%的学生更倾向于去美国的大学 ,35%的同学对
欧洲的大学更为青睐 。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国际知名度 、教育质量、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在教学内容上 ,适当地融入国际理解的知识 ,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更能体会到国外的历史 、地理 、政治 、价值 观 ,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又增加了趣味性 。
交流的时间是否合适
交换项目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都有,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 17%的 同学愿意在大二下学期出国 ,57%的同学愿意在大三上学期出国,22%的同学愿意在大三下学期出国。可见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生涯考虑 ,希望能在自己合适的时间出国,而不影响自身的学习计划。笔者认为 ,在大学三年级出去交流可能是最好的时机 ,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将要学什么 ,想要学什么,另一方面 ,学生经过前两个 学年的积累,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一定的适应能力 ,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而大四的学生更多地面对求职和升学的压力 ,学习和生活的重心转移 ,交换效果不高。
学分互认体系健全与否
学分互认 ,指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不同高等院校之间,互相认可学生跨校所修的学分。学分互认条件是已修读课程与应修读课程课名称相 同或相近 ,学分大于或等于应修读课程学分 ,且任课教师或课程所在 学院认同两 门课程可以互认 。有13%的学生认 为学分是否能够互认是交换生项目重要的考虑因素 。学分转换制度和学分认证制度是交换生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 。
相关讨论
注意事项
申请交换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经济能力
虽然交换生基本公费,但是往返机票,以及住宿各类花销对于普通家庭也是不小的开销,因此必须考虑到自身家庭经济能力。
2、了解当地文化和礼仪
交换生面对的是不同的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尊重和遵守当地的文化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当地的习俗和行为准则,避免冒犯当地人。
3、选择合适的交换项目:在选择交换项目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和目标。确保选择的目的地和学校能够满足自己的学术和个人需求。
4、提前做好准备:在出国交换前,要提前了解目标国家的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了解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术要求,做好必要的学术准备。
5、安排好经济和签证事宜: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包括学费、生活费和旅行费用。办理好签证手续,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所需的文件和材料。
6、学习目标语言:如果目标国家的语言与自己母语不同,要提前学习一些基础的语言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环境。
7、学校知名度
选择的学校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的起点,另外知名度决定了学校的专业能力。
参考资料
争议
社交语言能力欠缺
在交换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语言不同不仅仅是指语音、语法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语言使用方式的不同,这一点是最困难的。语言是一个庞杂的系统,主要包括了词汇、语法、语音、语义等要素。单纯地学习语言或许并不困难,但如何做到合理运用,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价值取向差异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国内外众多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文化代表的是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代表的是
集体主义。这种区分只是一种泛泛的概念表述,在某些情况下显得比较片面,甚至与实际情况相悖。比如,如果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自身的个性比较鲜明,在一些比较强调独立自主精神的人看来,这些学生就是自私、自利。这种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造成的价值取向的差异会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国家间的误解。
与当地人缺乏互动
当交换生在异国他乡遇到困难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来自同一个国家的朋友,很少回去向当地人求助。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语言方面的障碍,互相交流不畅运用不熟练,第二,不同国家之间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诸多的表现形式,以中国与美国对AA制的不同态度为例。中国人聚会吃饭,总会抢着买单,而美国人不同,即使是好朋友甚至是亲人之间,外出集体活动时,各自付账的情况极为寻常,一分一毫都计算清楚,中国人认为这是很难理解的,觉得这样的交往方式会给人与
人之间带来极大的距离感。诸如这些,文化差异随处可见。在刚到国外的一段时间里,交换生都会产生很多颠覆性的认知,这是很正常的。
自我定位偏差
他人的反映评价很大程度上能反映这些交换生的自我概念,使这些学生能从别人那里获取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这些外部人产生的信息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交换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需要保持自我看法的一致性,即明确的自我定位。交换生如果自身定位不明确,很可能就会出现角色混乱的问题,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正因如此,一旦出现对跨文化交际感到焦虑或者不确定的问题时,交换生应该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指示:我是交换生,在跨文化交际时不能用与国人交流的标准来衡量。通过这样的暗示,交换生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焦虑与不确定性,从而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学籍管理的问题
很多高校现在已经采用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生的学籍。学校拥有自己的教务管理平台.学生的成绩选课毕业等信息均通过电子信息平台录入,并实施操作。交换生交换期间的选课成绩等管理不能和在校生一样及时操作只能通过后台修改。如果交换生的数量随着合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也会给管理教师增加工作负担。
学生经济压力的问题
交换目的国的国民收入消费水平和汇率存在差异.例如从汇率低的国家到汇率高的国家,交换生可以轻松承担各项费用.反之,学生的经济负担就会增加另外.交换生到国外读书后兼职的机会减少影响其经济收入。目前国内高校进行合作的国外高校大多为发达国家.交换时间一般为一年或者一学期不等,这就要求国内的交换生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一些有意愿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因为经济压力放弃交换的机会。
人才外流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高校派出交换生到发达国家高校进行交流,希望交换生学到新的技术和知识.对派出国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容易出现学生留在目的国的现象.这样会导致人才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