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克文,原名凯文·迈克尔·拉德(Kevin Michael Rudd),出生于1957年9月21日,曾任
澳大利亚联邦总理、澳大利亚外交部长,现为澳大利亚驻美大使。陆克文是第一位能讲流利汉语的西方领导人。
陆克文出生在澳大利亚
昆士兰州楠伯镇的佃农家庭。陆克文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因车祸去世,家境贫困。1977年,陆克文进入
堪培拉的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亚洲研究,主修中国语言和
中国历史专业。大学毕业后,陆克文进入
澳大利亚外交部,先后被派驻到
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
北京市工作。1989年陆克文成为
昆士兰州新任州总理的首席
师爷,并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担任州总理办公室主任。1998年,在陆克文41岁时,他赢得了格里菲斯席位,进入众议院后成为议会
工党国家安全和贸易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主席。2006年12月4日陆克文取代
金·比兹利(Kim Beazley )成为
澳大利亚工党第19任领袖。2007年11月,澳大利亚工党在澳大利亚第42届联邦选举中获胜取得执政权,陆克文就任澳大利亚第26任
政府首脑。2010年6月陆克文的工党领袖地位受到副总理
朱莉娅·吉拉德的挑战,联邦总理职位也被其取代。不久,陆克文被吉拉德总理任命为外交部长。2012年2月,因为失去时任总理吉拉德的信任,陆克文宣布辞去
澳大利亚外长职务。2013年6月,陆克文在工党领导权投票中击败吉拉德,再次当选工党领袖,并取代吉拉德再次就任联邦总理,但在当年的选举中,工党败选,陆克文也失去总理职位,并在同年12月辞去联邦议员职务。2014年早期,陆克文离开
澳大利亚前往
美国工作,在多个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中任职。2022年12月20日,陆克文被任命为澳大利亚驻
美国大使。
陆克文在竞选时就提出,政府要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和基础建设投资,而不可只当旁观者。2008年全球
金融危机爆发期间,陆克文政府率先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应对措施。陆克文也是创立
二十国集团(G20)的发起人之一,G20推动了全球更有效地应对危机,防止金融危机演变为第二次全球萧条。气候变化是陆克文任职期间的重要议题,陆克文就任总理的第一天就签署了《
京都议定书》,任职期间在气候变化与能源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在社会方面,陆克文总理代表政府就澳
土著居民自白人登上澳大利亚大陆上百年来所蒙受的苦难作出了正式道歉;陆克文担任总理期间,政府扩大医疗福利,增加教育投入,铺设遍及全国城乡的高速宽带网络。在外交政策方面,陆克文坚持澳大利亚外交优先,以灵活方式巩固澳美同盟。在对华政策方面,陆克文虽然承认中澳关系的重要性,但2009年5月澳大利亚发布新的国防白皮书后,中澳关系逐渐滑向低谷。陆克文认为澳大利亚应当采取务实的外交策略,在地区及国际舞台上承担与其国家实力相符的角色,致力于发挥与自身能力相当的作用。
2019年6月10日,陆克文被授予AC勋衔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以表彰他对
原住民和解、创新经济举措和重大政策改革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7年9月21日,陆克文出生于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楠伯镇(Nambour)。父亲阿尔伯特·拉德(Albert Rudd)和母亲玛格丽特·拉德(Margaret Rudd)是佃农,二人育有四个孩子,陆克文是最小的一个。在其七岁左右,因感染了
风湿热导致
主动脉瓣损伤。
1968年2月,陆克文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玛格丽特带着孩子们离开农场,到布里斯班的马特医院(Mater Hospital)接受了护士的再培训。陆克文在布里斯班的天主教男校马里斯特兄弟学院(Marist Brothers College)寄宿学习了2年。当母亲玛格丽特在楠伯医院(Nambour Hospital)找到一份工作后,陆克文就转到楠伯州立高中(Nambour State High School)学习。1975年,陆克文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学毕业,毕业后,陆克文在
悉尼呆了一年时间,1977年才进入堪培拉的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亚洲研究,主修中国语言和
中国历史专业,并且以“陆克文”作为其中文姓名。1980年,陆克文前往中国台湾台北地区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学习中文。1981年陆克文以一等荣誉毕业,同年,他和泰雷兹·雷因( Thérèse Rein)结婚。
外交职业生涯
大学毕业后,陆克文以见习外交官的身份进入
澳大利亚外交部,先被派驻
瑞典的
斯德哥尔摩。凭着专业优势,于1984年被转派驻到中国北京,专门负责分析中国政治及
经济形势。在陆克文以后的工作经历中,与中国的关系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陆克文曾任澳驻中国大使馆一秘,1988年晋升为
参赞。
地方任职经历
陆克文15岁时即开始参加所在地区的青年工党会议,于1972年加入澳大利亚工党。他对
亚洲文化也很向往,特别是对
中原地区感兴趣。1988年,陆克文夫妇带着孩子离开中国回到了
昆士兰州,在外交部部长理查德·伍尔科特(Richard Woolcott)的批准下,陆克文参与了州工党反对党领袖韦恩·高斯(Wayne Goss)的竞选活动。在1989年州选举中,韦恩·高斯成为昆士兰州工党总理(前一任还是在33年前),陆克文则成为了新任州总理的首席幕僚,并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担任州总理办公室主任。1995年至1998年,陆克文出任
澳大利亚毕马威国际财务公司的中国事务高级顾问,经常往来于中澳之间,为澳公司进人中国大陆及台湾、
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经济合作提供咨询服务,与中国诸多政府官员、社会人士建立了密切关系。
陆克文曾为基廷政府主持制定学校教授亚洲语言的国家策略委员会。自1994年至1998年,他担任其所在
选区布林巴(Bulimba)工党支部的主席和秘书。1996年,格里菲斯联邦议席议员本·汉弗莱斯(Ben Humphreys)退休后,凯文·陆克文被工党预选为该联邦议席的候选人。但在1996年的选举中,政党联盟政府得以连任,格里菲斯选区议席被自由党夺走。
联邦议员时期(1998-2007)
1998年陆克文41岁时,工党在众议院赢得了67个席位,陆克文击败了1996年击败他的自由党人格雷姆·麦克杜格尔(Graeme McDougall),重新赢得了格里菲斯席位并进入众议院。他被任命为议会工党国家安全和贸易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主席。1999年6月,他是
澳大利亚参加
印度尼西亚选举的观察团成员。2001年8月,陆克文作为澳大利亚议会代表团成员前往东帝汶。在同年的澳大利亚大选中,陆克文在格里菲斯的支持率明显领先,并从2001年11月22日起担任议会工党的影子外交部长。他于2002年11月随议会代表团访问了日本,2003年9月访问了美国,11月访问英国。2003年12月8日,陆克文负责国际安全,2005年6月24日负责贸易。
2006年12月4日,议会工党举行领导投票,陆克文取代
金·比兹利(Kim Beazley )成为澳大利亚工党第19任领袖,这为其成为联邦总理奠定基础。陆克文于2007年11月14日在
昆士兰州表演艺术中心发起了澳大利亚工党2007年大选的官方竞选活动。
首次担任总理(2007-2010)
2007年11月24日,澳大利亚工党在澳大利亚第42届联邦选举中赢得众议院多数席位,取得执政权。2007年12月3日,陆克文
宣誓就任
澳大利亚第26任联邦总理。
2010年5月初,陆克文政府决定向资源行业推行高达40%的资源超额利润税,以阻止资源行业巨大利润流向海外。该政策遭到资源行业强烈反对,这成为他下台的导火索。在议会工党议员的支持下,副总理
朱莉娅·吉拉德(Julia Gillard)对陆克文的工党领袖地位发起了挑战,要求进行领导投票。2010年6月24日,一些主要工会和工党右翼派系及政府主要成员也都加入了支持朱莉娅·吉拉德的阵营,陆克文为了避免工党因矛盾公开而陷入分裂,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留有余地”,在投票开始之前宣布放弃竞争。次日,朱莉娅·吉拉德以过半的70张
选票成为工党领袖,随后取代陆克文担任政府总理。陆克文惨遭“罢免”,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首位赢得大选但第一届任期未满即下台的总理。
担任外交部长(2010-2012)
2010年8月21日,
朱莉娅·吉拉德领导的工党赢得了众议院150个席位中的72个,未能获得组建政府所需的多数席位。
工党随后组建了
孟什维克政府。2010年9月11日,吉拉德总理顶着工党内部派别力量的压力,任命陆克文为
澳大利亚的外长。吉拉德认为陆克文在外交领域的经验和兴趣使他成为理所当然的外长人选。随后,陆克文代表吉拉德总理出席
联合国大会会议。
陆克文在就任外长后频繁进行高强度的海外出访,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及地位也得到提升。陆克文在担任外交部长的头4个月里,就对20个国家进行了正式访问,包括
巴基斯坦、美国、
埃及、
以色列、
约旦、巴西、
智利、
巴林、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萨克斯坦、中国、
韩国、
比利时和
意大利等。
2012年2月,陆克文和多个前座内阁同僚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忠于吉拉德的议员指控陆克文意图夺回总理职位。当月18日,网上曝光一则短片,涉及陆克文任总理时由于不满一份中文讲话稿而对政府职员破口大骂,多次使用脏字,并满脸怒气地拍打桌子。工党内部人士推测,短片可能来自总理办公室,是政府人员要故意破坏陆克文的公众形象。吉拉德则矢口否认。两人新一轮交锋就此引燃。第二天,吉拉德和陆克文不得不双双公开表态,事态似乎已经平息。
2012年2月22日,身在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陆克文突然宣告,由于内阁同事的攻击太过火而吉拉德却不加以制止,自己无法在不被总理支持的情况下继续担任外交部长,宣告辞职回国,将
工党内部争斗完全公开化。陆克文回国后发表讲话,他将挑战工党领袖一职。为应对这一事件,吉拉德于次日宣布,工党将在2月27日举行党内投票选举领袖。最终,陆克文以31:71票不敌吉拉德,吉拉德留任党领袖和总理。在投票结果公布之后,陆克文对
吉拉德获胜表示祝贺,并表示自己会全力支持吉拉德参加下一次联邦大选。离开政府后的陆克文继续在
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出任议员。
再次担任总理(2013)
2013年3月,在总理吉拉德面临党内信任危机及民调低迷的情况下,一些工党议员纷纷鼓动陆克文挑战领袖位置。3月21号,在党内领袖竞选投票前10分钟时,陆克文突然表态放弃挑战,此举促使在当天投票中,吉拉德因为无人竞争,
自动当选领袖。事后很多支持陆克文的部长被迫辞职,或遭到了严重处分。陆克文辩称自己也咨询过支持者,得知无法获得党团多数支持,挑战吉拉德不是明智之举。之后陆克文更是声称,除非党内多数人做出决定请他出山,否则他是不会主动参与任何领导权的争执。
2013年6月工党内又出现罢免吉拉德的舆论,一项民调显示,如果陆克文出任工党党首,那么凭借在选民中的人气,工党或许还有机会与联盟党一较高下。一些议员提议由前总理陆克文复出,率领工党在2013年的大选中迎战反对派联盟。《
澳大利亚人报》报道,陆克文在6月7日访问
吉朗时,曾被情绪激动的支持者围堵,要求他出面挑战领袖位置。吉拉德为击退逼宫威胁,于6月26日晚召开工党党内议员会议,主动提出党内投票决定领导权问题,并放话输家必须永远退出政坛。陆克文随即宣布将挑战吉拉德。投票时,吉拉德阵营的数位
内阁部长倒戈,最终陆克文以57票对45票的优势击败总理吉拉德,再次当选澳大利亚执政工党领袖,次日陆克文接受任命再次成为总理。
退出政坛
2013年9月7日,陆克文领导的
工党在44届联邦大选中仅获得150个席位的55个,18日,陆克文辞去联邦总理职位。11月13日晚,陆克文在众议院宣布辞去联邦议会议员职务,正式退出政坛。
2014年初,陆克文离开澳大利亚前往美国工作。他被任命为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在那里他完成了一项关于美中未来关系的重要研究项目。在2014年期间,陆克文还加入了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成为该中心的杰出外交家成员,同年还被任命为
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保尔森研究所、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杰出研究员。同年9月,他被任命为
奥地利维也纳国际和平研究所
多边主义独立委员会主席,也是纽约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2015年11月5日,陆克文被委任为“人人享有卫生设施与水”这一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主席,负责领导实现全球范围内安全饮水和适当卫生设施的普遍覆盖。他还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论坛关于中国议题的全球议程理事会工作。2016年10月21日,他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2016年7月18日,陆克文请求澳大利亚政府支持他加入下届联合国秘书长的角逐。澳大利亚总理、执政党自由党党首
马尔科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带领的自由党—国家党联盟在支持工党成员陆克文竞聘上存在分歧,数名议员甚至公开抗议他参选。7月29日,特恩布尔宣布不会提名陆克文参加联合国秘书长竞选,他认为陆克文“不适合”联合国的这一最高职位。
担任驻美大使
2022年12月20日,对
中美关系等事务颇为熟的陆克文,被任命为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陆克文于2023年4月正式履新,陆克文在
白宫会见
美国总统约瑟夫·拜登(Joe Biden),递交国书后发表讲话,誓要利用好他的新职位来推动改进气候变化问题,以及阿尔巴尼斯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在讲话中他承认,
乔治·华盛顿和北京之间不断恶化的关系给希望寻求避免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人带来了“真正困难”的挑战。
政策主张
经济
第三条道路
2009年2月,陆克文发表《
第三条道路的使命》一文,陆克文认为当前
世界经济已陷入了全面危机,世界民主政府要“拯救
资本主义”,就必须重归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陆克文在文中首先将当前全球
经济危机的责任完全归咎于
新自由主义。他认为,新自由主义是“极端资本主义和过度贪婪的”代名词,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中起着“核心作用”。文章中,陆克文又对社会民主主义大加褒奖,认为其一贯“排斥
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强调“由机泡沫和破产所带来的系统冲击的潜在危险”。陆克文认为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应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在发挥国家政府“中心”作用基础上,挽救私有
金融系统、刺激
实体经济、构建全球管理机制和重树社会“公平”等。
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陆克文在竞选时就提出,要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基础建设的投资。主张在制造业面临全球化及知识密集型产业挑战之际,政府要干预其发展,而不可只当旁观者。承诺上台后将借助工党在各州区执政的便利,建立协调、互补的联邦与各州区关系,理清各自责任与分工,尤其要加强联邦和州区政府在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选民最为关切领域的协调与配合。支持通过多边和双边
自由贸易安排使澳经济受益的做法。
2008年9月,陆克文在纽约
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时,他偏离了气候变化的原定主题,转而谈论日益加深的全球
金融危机。通过这次演讲,他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共同发起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即
二十国集团组织(G20)。G20的成立有效地应对2007年底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G20已经成为处理“世界金融事务的关键机构”,成为
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为应对金融危机,陆克文政府于2008年10月启动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在所有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中,陆克文政府领导的澳大利亚是最早提出应对措施的国家。陆克文政府的这些举措包括国家建设复苏计划,公共工程建设计划和联邦银行存款担保等,需要耗费大约750亿美元资金,刺激计划的
总支出占GDP的比例在所有发达
世界经济体中最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
澳大利亚对危机的财政反应是所有
成员国中最有效的刺激战略。澳大利亚是唯一一个没有陷入衰退的主要发达经济体。
虽然陆克文政府的快速反应赢得了赞誉,但这些举措并不是都取得成功,一些项目事后被证明纯粹就是种浪费。例如,学校建筑计划中的“粉红棉絮”屋顶隔热计划,因为设计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和安装人员不熟练等问题受到了强烈批评。
税收改革
2009年,陆克文政府成立了一个由肯·亨利(Ken Henry)负责领导的审查小组。亨利于2010年5月2日发布一项税务改革报告,其中包括一项新的“资源超额利润税”。澳大利亚财政部门曾乐观估计,自2012财年始,政府通过此税将征得30亿
澳元的额外税收,2013至2014财年的额外税额将达90亿澳元。所征税款将主要用于支付养老金、加大矿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小企业发展等,这是一项实现“更简单、更公平”税收制度设计。
澳大利亚是矿业大国,毫无疑问,新增的税收直接转嫁到铁矿石的出口价格中,这导致矿业公司股价大跌。陆克文提出征收“资源超额利润税”之后两天,
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的市值就蒸发了将近1800亿
澳元。陆克文的民意支持率也因此大为下滑。
社会
正式向土著人道歉
2008年2月13日,
澳大利亚第42届议会开幕,议会在开幕前举行了一场欢迎仪式,Ngambri部族长老豪斯(Matilda House)参加了这一仪式。陆克文总理代表政府就澳土著居民自白人登上澳大利亚大陆上百年来所蒙受的苦难作出了正式道歉。
原住民接受了道歉,陆克文总理与反对党领袖布伦丹·纳尔逊(Brendan Nelson)都收到了原住民领导人的礼物。大约1000名土著居民聚集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议会附近观看了澳政府具有历史意义的道歉仪式,各地政府也将当地的土著居民集中在电视大屏幕下观看了现场直播。
医疗教育
陆克文政府扩大医疗福利,增加教育投入。为低收入者提供免费医疗,改善医院服务。中小学教育以提高语言和数学能力为重点,实现数学、科普、
英语和历史全国课程的统一,大幅降低高等教育学费,为一些社会急需专业的学生提供
助学金,设置免利息税的年轻人首次置业存款账户,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专业选择,解决某些领域技术人员紧缺的问题。铺设遍及全国城乡的高速宽带网络,为9至12年级的中学生每人配备一台接入高速网络的电脑。
劳资关系
陆克文政府建立新的劳资关系体制,批评霍华德政府推行的
劳资关系法“过于极端”,损害了劳方利益,陆克文当选后废除了该法,强调劳资双方均有权追求自身利益,但同时也应相互照顾对方的合理关切。该项政策举措保留了团结行动的非法性,雇主有权将工人拒之门外,限制工会进入工作场所的权利,限制工人罢工权。陆克文政府还建立一个名为“
澳大利亚公平工作”(Fair Work Australia)的单一劳资关系政府机构,该机构比霍华德政府的公平薪酬委员会(Fair Pay Commission)更具干预性。
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
气候变化政治始终是陆克文任职期间的重要议题。陆克文政府提出,到2050年
温室气体相对2000年减排60%,2020年的
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目标为20%,建立排放交易体系的时间提前到2010年,主张未来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煤为主的
清洁能源体系,积极改进能效。2007年12月3日陆克文上任为联邦总理的第一天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创建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部。下一周,陆克文就和气候变化部长
黄英贤、环境部长彼得·加勒特和财政部长
韦恩·斯万出席了在
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2008年,由顾问罗斯·加诺特(Ross Garnaut)委托进行的一项独立研究《加诺特气候变化评论》(The Garnaut Climate Change Review)提出后,气候变化议题替代恐怖主义成为陆克文政府的主要全球问题。
陆克文政府认为,对气候变化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也是澳大利亚未来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陆克文上任的第一年就与联盟党进行谈判,希望在为发电商提供补偿条件方面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些补偿10年内将需要共计73亿美元的财政预算。2009年,法案提交到参议院时,该计划的目标和行业补偿条款遭到绿党的反对,加上
金融危机造成的财政压力,该项方案在参议院投票中3次被否决。由于反对党拒绝任何排放交易计划,陆克文政府也未能在这一政策优先事项上取得进展,2010年4月27日,陆克文又出乎意料地宣布搁置碳污染减排机制议案,认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最早也只能在2013年再次启动碳污染减排机制议案。这些举措让民众认为陆克文缺乏政治魄力,是政治懦夫。
外交
巩固澳美同盟
陆克文表示自己“是澳美同盟的坚定支持者”,澳应与美国发展政治、战略和经济等全方位关系,澳美战略性关系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动。维护澳美同盟关系始终是
澳大利亚外交和防务政策的重要一环,但强调以灵活方式巩固澳美同盟。在陆克文提出他的备受争议的 “
亚太共同体 ”概念 时,美国、
印度等国仍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从国家利益、
地缘战略、同盟战略等各个角度来看,澳大利亚的外交优先都不会改变,对美外交优先也没有改变。
重视中澳关系
陆克文多次表示,
工党一向高度重视发展澳中关系,愿以更多实际行动为扩大澳中在各领域的合作做出切实努力。2008年4月9日,陆克文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前往中国北京展开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访问中国时,陆克文说,澳方理解并支持
中原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对
澳大利亚、对世界有利,澳大利亚从战略角度希望成为中国发展的长期合作伙伴。2008年6月5日,陆克文在出席一个会议时倡议,在2020年前建立“亚太同盟”,吸收
澳大利亚、
日本、
美国、中国、印度、
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参加,从而在
亚太地区安全、商贸、经济和政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9年5月2日,陆克文政府发表新的国防
白皮书。该文件多次提及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对地区局势以及全球战略平衡的影响。白皮书批评中国的军事力量已经超过了维护主权的需要,是为了遏制
澳大利亚的盟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为对抗中国军事力量增长的潜在威胁,澳大利亚必须加强海军和空军建设。这份官方文件第一次把中国视为本地区的战略对手。中澳关系因澳方向某人士发放入境签证以及胡士泰案等事件充满了火药味。2009年8月20日,陆克文以召开紧急会议为由召回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丙捷。这一时期,各领域摩擦不断,中澳关系滑向低谷。
2009年10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澳大利亚进行了友好访问,中澳双方发表了《中澳联合声明》。这是两国自1972年正式确立外交关系以后第一次发表涵盖两国政治、经济、人文、多边外交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指导文件。
主张务实外交
陆克文认为
澳大利亚应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与自身能力相当的作用。陆克文多次批评霍华德政府对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
所罗门群岛和
汤加等岛国施行简单粗暴的强硬政策,谴责深为东盟国家厌恶的所谓“霍华德主义”外交理念,认为这些理念已引起各国的反弹,损害了澳的形象和利益。陆克文领导的
工党许诺,将对岛国采取较霍华德政府低调但更加务实的政策,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推动建立“地区合作中心”,并将积极与中国等地区性大国就南太平洋地区的各类问题加强协调与合作。
陆克文除了出席2007年12月的巴厘气候变化会议外,在上任的头4个月还访问了
东帝汶、
巴布亚新几内亚和
所罗门群岛。2008年3月和4月,他和夫人泰雷兹·雷因开始了为期3周的环球旅行,前往5个国家,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会见了美国总统
乔治·布什,在纽约会见了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他们继续前往
布鲁塞尔,陆克文在那里参加了一个经济论坛。在伦敦的接触包括在
温莎古堡会见女王,会见首相
戈登·布朗和外交大臣
大卫·米利班德,在伦敦经济学院发表演讲。他们的行程以访问中国结束,到访
中原地区时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胡锦涛主席进行了会晤。
2008年6月1日,陆克文兑现了从
伊拉克撤军的竞选承诺,约500名
澳大利亚作战部队士兵从伊拉克南部的
军事基地撤离。2009年3月,伊拉克总理
努里·马利基访澳。7月,澳驻伊部队完成在伊军事任务,除80人继续留在伊负责澳
大使馆安全保卫外,其余全部撤离。2009年11月30日,陆克文访问美国时对媒体表示,澳大利亚政府继续支持美国领导下的阿富汗战争,但澳无意增兵。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陆克文的夫人泰雷兹·雷因是他大学时代的恋人,1981年结婚。泰雷兹·雷因也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陆克文决定参加大选后,她为了避嫌,出售了自己的企业。陆克文夫妇育有二子一女。长女杰西卡(Jessica,1984)是位律师,2007年嫁给一位
澳大利亚籍
香港特别行政区后裔
谢若谷(Albert Tse);2004年2月至8月,大儿子尼古拉斯(Nicholas,1986,中文名陆雨德)曾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获得者,曾到中国
复旦大学做短期进修,学习中文;小儿子马克斯(Marcus,1993)
高中时就开始学习中文。
据陆克文自己透露,2004年陆克文在上海时曾带自己当时还在复旦大学学中文的儿子去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一大”的会址参观。他表示,自己走上从政的道路是因为当年
波罗的海三国的森林兄弟们激励了他。
宗教信仰
陆克文原本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但为了爱情,决然改信了泰雷兹·雷因笃信的基督教新教。
健康状况
陆克文小时候患有
风湿热,曾经接受过
心脏瓣膜病移植手术(罗斯手术),但出现了
渗漏,2011年8月,陆克文再次进行了心脏瓣膜移植手术,新的心脏瓣膜来自一头
奶牛,预计将再持续15到20年,陆克文很快从这次手术中完全康复。
个人荣誉
2019年6月10日,陆克文被授予AC勋衔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以表彰他对原住民和解、创新经济举措和重大政策改革的杰出贡献。
出版书籍
材料整理自
人物轶事
流利汉语
陆克文10岁时,母亲给了陆克文一本关于介绍世界古代文明的书,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文化,开始对
亚洲向往,特别对中国感兴趣,这也促使他在大学里选择学习中文。1976年,陆克文进入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学习,主修汉语和中国历史,成绩优异,获一级荣誉
学士。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觉察到了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决定把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他不仅研读中国历史,也研究亚洲政治。“陆克文”一名便为他就读大学时所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在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担任外交官,负责分析中国政治及
经济形势,这些经历使他对中国的了解远超过一般澳大利亚政治精英的水平,而他那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西方国家领导人中更是绝无仅有的。连胡锦涛都称赞他“汉语讲的很流利,对中国非常了解。”2003年胡锦涛访澳在国会发表演说时,陆克文不用借助同声传译机便能全程听懂讲演。2007年9月,在
悉尼举行的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上,陆克文用
汉语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获邀前往
北京市观看
2008年北京奥运会。
开通微博
2012年4月18日,陆克文开通了新浪微博,陆克文在更新微博时常自称为“老陆”。 2015年6月,陆克文女儿
陆杰喜(Jessica Rudd),通过新浪微博宣布她在天猫国际开网店,专门出售澳洲特产以及母婴产品。陆克文官微转发了这条微博。陆克文在微博中称:“刚刚看到女儿也开始在淘宝开店,卖澳大利亚的土特产,好样的!老陆。”女儿陆杰喜以“购物满99元即有机会获得澳前总理陆克文参加设计的下午茶”为噱头,吸引了大量粉丝。
参考资料
陆克文选举.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