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院
山西平顺的寺庙
大云院(别名:大云寺,初名:仙岩院),位于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创寺僧人奉景法师来到双峰山,观察周围的景观有感,因此计划创建寺院。天福五年(940年)建弥陀殿及方丈诸室。后周显德元年,仙师圆寂,于寺外西南方向建造七宝塔。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寺院奉敕改名大云院。金元时期,寺院又遭兵火的毁坏,寺内建筑大多已坍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对大佛殿进行了修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全面修复了寺院。民国九年(1920年)添建了三佛殿。1962年,中原地区开展了大云院抢修加固工程。1980年-1989年,中国政府拨款对弥陀殿及护坡进行抢险维修。1992年-1995年,实施“大云院复原工程”,政府专款对寺院进行全面维修。2004年,开始修复七宝塔,同时完善其他相关的基础设施。2012年,为大云院安装避雷带。2013-2014年,进行大云院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15年,中国实施了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大云院平面为长方形,前后两进院落,文物建筑6座。中轴线上自北向南依次为三佛殿、弥陀殿、天王殿(山门)。除弥陀殿和七宝塔为五代十国遗构外,其余均为清及民国时期重建。寺内还有五代和民国时期的壁画、石碑等附属文物。
1965年,大云院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大云院被第三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存于寺院内的《敕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记录了大云院的创建历史,此碑为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所立。创寺僧人法号奉景,出生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在五台山学习过佛法。碑文记载,天福三年(938年),奉景法师来到双峰山,观察周围的景观有感,因此计划创建寺院。开始只是修建了僧舍、法堂、厨房及两侧的厢房。天福五年(940年)建弥陀殿及方丈诸室。后周显德元年,仙师圆寂,于寺外西南方向建造七宝塔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院。金元时期,寺院又遭兵火的毁坏,除大佛殿独存外,寺内建筑大多已坍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对大佛殿进行了修葺,新修了僧房和伽蓝殿;弘治年间(1491-1496年)在后殿内新塑佛、菩萨像。明代的两次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寺院的昔日盛况。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当地的一场暴雨将殿宇、僧舍毁坏,只剩下大佛殿和七宝塔安然无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开始用54年的时间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全面修复了寺院。民国九年(1920年)添建了三佛殿。
景区布局
位于山西平顺县城西北23公里龙耳山中,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前后两进院落,文物建筑6座。中轴线上自北向南依次为三佛殿、弥陀殿、天王殿(山门),一进院东西两侧分别为东、西配殿,二进院其余建筑已毁,寺外西南屹立一座石塔——七宝塔。除弥陀殿和七宝塔为五代十国遗构外,其余均为清及民国时期重建。寺内还有五代和民国时期的壁画、石碑等附属文物。
重要景点
大佛殿
大佛殿(即弥陀殿),因供奉接引佛而得名。为后晋天福五年(940年)所建。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歇山顶,瓦条脊。梁架形式为四椽栿对前后乳栿通檐用三柱。栿上用两个大驼峰,峰巅置大斗、襻间枋、捧节令栱,承其平梁和平槫,两侧用长及两架的托脚支撑,自梁两端直插在压槽枋以内。托脚腰间与襻间枋相交。两山面各施丁栿两道,丁栿内高外低,形成顺爬梁规制。丁栿外端直抵撩檐槫内皮为山面斗栱的衬枋头,内端插入四椽栿上驼峰之内。上置驼峰、大斗承关头栿和两山出际。斗栱为五铺作双杪偷心造,材高22厘米,宽16厘米,栔高10厘米,符合宋营造法式四等材规格,耍头为短促的批竹昂形。单栱素枋,内跳三杪,承四椽栿,栿上施罗汉枋二层,承下平槫。除柱头和转角铺作外,每间均设补间铺作一朵,其规格与柱头铺作相同,华栱单材。转角铺作,出角华栱、角昂。补间铺作与其他不同之处在于,两次间补间铺作不设在中轴线上,向外略偏,转角斗栱与次间铺作联结在一起。转角处正侧两面与柱头斗栱同,45度角线上加施斜斗栱一缝,上置由昂承角柱和角梁。
截至2023年,殿内现存壁画约46平方米,为五代十国时期作品。东壁绘维摩变相佛教故事,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富有传奇色彩。八个伎乐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现出神姿仙态。扇面墙正面绘观音,大势至菩萨二菩萨。飞天乘云遨游长空,姿态飘逸。拱眼壁和阑额上保存有五代彩画11平方米。殿内保存有五代石雕香炉,大佛殿前有北宋干德四年(963年),北宋成平二年(994年)石经幢以及石雕罗汉一尊。寺内历代碑刻甚多。
天王殿
天王殿,深广各三间,悬山式屋顶,四椽袱直通前后檐,用二柱,前后檐用大额枋,明次问补问五踩斗拱,双下昂。琉璃脊兽,布板瓦装修屋面,用勾头滴水,重层板瓦,脊筒两面捏烧仙人、走兽、假山等脊饰,造形独特。
后殿
后殿(三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檐袱前后贯通,用二柱,柱头三踩斗拱,单下昂,六分头耍头。悬山式殿顶,为清代晚期的建筑风格。
七宝塔
七宝塔在大云寺前。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建。通体用坚硬青石雕造。原为七层,截至2024年现存五层,高6米。下三层平面八角形。第一层雕宝装莲花,狮子,麒麟,飞马等。第二层雕伎乐人,体态轻盈,舞姿优美,伴奏者栩栩如生。第三层转角处雕绞龙柱,回旋盘绕。塔檐下飞凤,飞仙共命鸟等变化多姿。檐下周匝垂帐,面券门上双龙戏珠,门侧侍立二天王。后面比丘半掩门。两次间二力士分立左右。第四层周匝垂帐,前后有假板门。第五层上面覆盖着大圆盖宝珠顶。七宝塔设计精巧、雕刻讲究,颇有观赏价值。寺外悬崖峭壁上还有20余孔窑洞,相传是唐代将领郑和屯兵的地方。
开发与保护
1962年,中原地区开展了大云院抢修加固工程。在前期勘察时,有人在弥陀殿墙体发现彩色遗迹,随即对墙体表层泥皮进行清理,结果在东壁及北壁发现20余平方米壁画。1965年,大云院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国家拨款对弥陀殿及护坡进行抢险维修。1988年1月13日,大云院被第三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1995年,实施“大云院复原工程”,国家专款对寺院进行全面维修,一进院弥陀殿、山门、东西配殿及二进院三佛殿均修缮。弥陀殿落架大修时在拆除东壁后人支撑的墙壁时新发现壁画20余平方米。
2000-2002年,新塑佛像七尊并绘四大天王;地方筹资24万余元,完成通往大云院道路路面硬化工程。2002年5月26日-2003年5月29日,由河南省安阳市昌泰建设安装有限公司建设大云院消防工程的土建部分。2003年11月,山西省华宏消防工程安装有限公司的安装工程竣工。2004年3月15日,开始修复七宝塔,同年4月5日结束,同时完善其他相关的基础设施。2012年4月3日-25日,为大云院安装避雷带,由四川威斯特防雷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施工。
2013年-2014年,进行大云院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15年5-11月,中原地区实施了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此次工程对弥陀殿、三佛殿以及东、西配殿4座文物建筑进行了修缮,修缮性质为现状修整。对残裂、酥碱的瓦件依原构件形制、材质烧配,更换屋顶严重沤朽、开裂、变形的木构件,检修加固梁架、斗栱、柱子等木构,对墙体、台明做了相应的修补。
相关事件
2024年8月,山西省文旅发布“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线路,其中包括大云院。
参考资料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资讯网.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4-08-23
大云院.大云院.2024-08-23
大云院(五代 平顺).山西省人民政府.2024-08-23
中国现存唯一五代壁画在平顺.山西省文物局.2024-08-2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景区布局
重要景点
大佛殿
天王殿
后殿
七宝塔
开发与保护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