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绿怡
孙绿怡
孙绿怡是一名教授,教师,参与过很多书的编辑
正文
女,教授,1948年8月生。上海市人。1976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国家开放大学任教,现任中央电大副校长、教授、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专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中国广电大学实现现代化开放教育研究"总负责人。主要著作有:《〈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文学肇始》(中华书局1994年)、《五史精选精译》(合著,中华书局1994年)、《先秦文学史》(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主编或编写的中央电大教材有《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文学创作与评论》(参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学习指导》(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等。主持制作或主讲的音像教材有《中国文学的历程》电视系列片(策划、主持制作、主讲)、《中国文学史专题讲座》录音教材(主持制作、主讲),并参加《文学创作与评论》课程录像教材的讲授。1994年被中央直属机关授予"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8年担任国家开放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生平简介
孙绿怡出生在上海,10岁那年因父亲工作的调动随同全家来到北京。中学时,进入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自幼成绩优异的她,在班上不是学习委员就是副班长或班长,完全可以保送大学。然而,正当她憧憬自己的大学梦时,1967年正在读高二的她因为“文革”的爆发而提前结束高中生活,于次年9月随知青大军到内蒙古自治区偏远农村插队。
这位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到遥远的内蒙古草原经受了多重磨练。看似身体弱小的她干活很卖力,任劳任怨,“过了5年纯农民的生活”。在那片闭塞的土地上与不会汉语的老乡相处,与没见过汽车的妇女、儿童相伴,喝着柳罐里混浊的井水,与各种传染病作着抗争。孙绿怡太能体会知识对于那些渴望它的人们意味着什么。
在当知青的日子里,孙绿怡曾结缘医生职业,是一位自学的赤脚医生。尽管学医的时间不长,但是孙绿怡的医术(针灸)居然远近闻名。她说,那些淳朴的农牧民,放大了对她医术的敬佩和对她诊治之情的感激,走上十几甚至几十里路,把那个饥饿的时代自己认为最好吃的东西(黄油、奶皮子之类)送来给她。孙绿怡热爱医生这个角色,自己掏钱买器械、买药,自己动手消毒、注射、按摩。期间,她曾被抽调到公社当秘书,后负责公社广播站的执机、采写、播音等工作,还创作一些散文、小说、剧本等投稿到旗(县)文化局。
推荐读“工农兵学员”时,孙绿怡特别想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但终因年龄偏大而没有被接收,抱着无奈而弃医从文,然而她最终没能在文学创作或文学研究的路上更远地走下去,而是选择了为人师表,并且留在了能够帮助大多数人群的电大岗位上。
1995年8月,国家教委转发了《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u003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u003e的意见》,明确“把电大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就在这一年9月,孙绿怡走马上任为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此时,孙绿怡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全国电大开始进行“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注册视听生”试点与电大当时已开办的教育在招生、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完全是用开放教育的理念进行设计,采取开放办学的制度和办法,学生以自学或收听、收看必要的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课为主,不组班教学,接受适当的教学辅导,实行完全学分制。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注册视听生”教育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制度,由电大负责招生、注册、课程教学、学生管理、颁发毕业证书等,由自考办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制定课程考试计划、组织课程考试等。在探索教育模式突破的路上,孙绿怡感受到了从前未有过的压力,不甘示弱的她将压力变为动力,矢志扩大开放、保证教学质量,与试点电大的同仁们稳步前进在求索的征途上。
“注册视听生”试点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两大教育系统在操作上的冲突,“教考分离”变成了“教考脱节”,以及考试周期对办学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试点的顺利发展。好在,很快,国家教委提出总的工作以电大为主,坚持教考分离的制度,但教考应当配合,考试应为教学服务。试点工作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孙绿怡一直紧蹙的眉头开始舒展了。更让她欣慰的是:“注册视听生”试点工作的推进,有效地扩大了电大的办学规模,塑造了开放教育理念,扭转了电大从1986年以来长达近10年的封闭办学局面。
1996年秋季,在孙绿怡等人的策划和努力下,经国家教委批准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少数省级电大共同开始“专升本”教育的试点。此前,电大系统的学历教育一直以“专科”为主,尝试办“专升本”无疑是电大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大动作。接受记者采访时,孙绿怡说自己很幸运能亲身参与到这一历史性的改革实践中。
电大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举办本科教育,无不显出中央电大领导集体的智慧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前瞻性,为电大在世纪交替之际“找准位置”和“设计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疑,这次试点对促进电大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办学规格和层次,拓宽办学领域,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和自身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推动力。孙绿怡等电大人统一认识,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断探索,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确保质量,办出特色,确保了改革取得成功。期间的困难,只有亲历者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1999年4月,教育部决定开展“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主要是探索并构建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当得知开展这个项目要求电大既要作为一项试点工作、也要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时,孙绿怡十分赞同,“这就逼着我们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而此项目回答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如何上辅导课,怎样给学生导学等,都是教师教学中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试点工作缺乏经验,难免“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作为电大开放教育课题研究总负责人和主持人的孙绿怡引领电大人以转变观念为先导,牢牢抓住主要问题和矛盾,全力以赴,边研究、边实践、边产出,在科学研究的指导下开展开放教育的实践,在改革的实践中推动项目研究的深入,效果很好,为社会特别是基层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作为一位女性管理者,她有着自己特有的亲和力,工作细腻、认真、投入且扎实,柔中有刚。任何一个接近孙绿怡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平和易处与细致认真,就连接受采访时对每一个提问都是那么一丝不苟、娓娓道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正文
生平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