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的国鸟被称为“津巴布韦鸟”,这是一种虚拟的偶像鸟,由微红色
皂石雕刻而成,高度约为50厘米。它的外形特征包括鹰般的身体和鸽子似的头部,颈部高耸,翅膀紧贴身体。这种虚拟鸟的形象出现在14世纪的文物中,并被描绘在一枚津巴布韦邮票的右上角。
津巴布韦鸟起源于
石头城遗址遗址,这是非洲南部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古代建筑群之一。该遗址位于津巴布韦首都
哈拉雷以南300公里的
马斯温戈附近的山谷中。自11世纪开始,
津巴布韦马卡兰加古王国在此大规模兴建石头城,历经数个世纪完成。13世纪,石头城成为莫诺莫塔帕王国的
京都,在15世纪达到了鼎盛期,但在之后因自然灾害和战争逐渐衰落。
现今可见的
石头城遗址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个是名为“大围场”的椭圆形围城,另一个是建立在小石头山上的“卫城”。大围场由
花岗石建造,墙高10米,长240米,面积约4600平方米。内部设有半圆形内墙,长约90米。这些椭圆形建筑曾是国王及其臣民的居住场所,还包括一座用于祭祀的15米高的圆锥形实心塔。卫城则是一座设有多层不同厚度围墙的防御设施,仅有一个狭窄的石门供出入。从卫城上可以俯瞰整个大围场,它是大围场的重要防御屏障。尽管经过近千年的
风蚀雨侵,
石头城遗址依然能够展现出昔日的宏伟景象。通过遗址周围和内部的考古发掘,可以看出
石头城曾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角色。周边地区发现了古代梯田、水渠、水井、
铁矿坑、冶铁场及相关工具,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如
波斯彩瓷、阿拉伯玻璃器皿、
印度佛珠和
中原地区的明朝陶瓷。这表明当时南部非洲已经与全球多个文明进行了广泛贸易往来。
津巴布韦文化的显著标志是石雕艺术,其中津巴布韦石鸟是最杰出的作品。这些石鸟被雕刻在
石头城遗址的微红色皂石柱顶,每柱一只,配以精美图案,展现了13至15世纪马卡兰加人的精湛技艺。这些石鸟曾被欧洲人视为珍宝并带走,直到1981年,五只石鸟被送回津巴布韦,现展示于
哈拉雷的博物馆中。津巴布韦鸟也被绘制在
津巴布韦国旗上,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津巴布韦的石雕艺术传统悠久,石雕作品通常与神灵相关,反映了当地居民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这些石雕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一位
津巴布韦雕刻艺术家表示,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祖先灵魂的启示和民间故事的影响。除了神灵主题,人和动物也是常见的石雕题材,艺术家们采用夸张简化的方法来塑造形象,强调抽象元素而非写实风格。石雕作品往往使用光滑纹理的石材,结合粗犷的雕刻技法,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有些作品最初呈现灰色,经过反复润湿、抛光和日晒处理后,会变得黝黑发亮,极具装饰美感。津巴布韦的石雕艺术大多由世代相传的民间艺人创作,仅有少数人接受过专业培训。1967年,雕塑家亨利·芒亚里齐在哈拉雷北部150公里处的坦哥南哥村发现了全民参与石雕工作的现象,村民们没有预先的设计图稿,而是自由发挥创意。塔卡威拉家族是
津巴布韦石雕界的知名人物,全家人都投身于这项艺术,他们的作品广受欢迎,曾多次在国际上展出。津巴布韦拥有丰富的石雕原料资源,如
铬云母、
蛇纹石、豹斑石、灰岩石、
皂石和
花岗石等,其中前三者属于
半宝石,制作的艺术品尤其珍贵。雕刻师注重利用石材本身的形态和纹理,将其内在灵性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式。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津巴布韦政府在
哈拉雷郊区的沙庞古建立了“沙庞古雕刻公园”,该公园自成立以来,在组织展览、收藏、出版资料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哈拉雷国家画廊和其他政府部门也会定期举办石雕艺术展,并鼓励艺术家参与海外展览。1970年在法国
巴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绍纳石雕艺术展”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后,
津巴布韦石雕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