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企业指技术装备程度较低,劳动力需要量比较大的工业企业。是按照投入生产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而区分的企业类型。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在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因而,它具有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中,对于资源不足,或资源开发不充分,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内,曾经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但在战后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的条件下,劳动密集型经济已不成为优势。从区域发展角度看,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而言,其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储备与大城市相比不占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是其发挥比较优势的更佳选择。
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就业吸纳力强的产业。如今,这一产业已经从过去以制造业为主,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变,特别是很多以提高生活水平为目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快递外卖、物流运输、文创旅游等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一方面,正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吸纳大量劳动力,对冲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这些产业又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谓正当其时且一石二鸟。同时,从区域布局来看,也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人才、资本、技术等较为匮乏的中小城镇和广大乡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最优选项。
基本特点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里平均每个工人的劳动装备不高,比如纺织业、旅游业、服务企业、食品企业、日用百货等轻工企业以及服务性企业等。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在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因而,它具有投资省,单位投资能吸收较多劳动力,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短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积累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建设。
产业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要为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非公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环境。首要问题是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制保证,确立其法律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为制定保护和扶持政策提供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政府应该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开辟合理的融资渠道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支持,包括财政支持和信贷支持。
(1)建立“就业补贴”和“研究与开发补贴”制度。对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就业补贴,是许多国家采取的一项有效制度,是一条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扶持。
(2)由政府及有关方面出资兴办信用担保机构,以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3)建立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确定贷款的主渠道。比如在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原料具有季节性强、收购资金量大、时间集中的特点,粮食收储企业应享受信贷的扶持政策。
(4)适度放宽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准入条件。劳动密集型企业是资本
节约型企业,应当调整现行股票、债券发行条件中对企业规模的限制,为其提供更有利的融资环境。
(5)地方财政应对这类企业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以奖励其对就业的特殊贡献。
(三)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政府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加深了解,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法规和政策;根据劳动密集型企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特点,政府要帮助企业改革企业制度和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帮助企业进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的素质;颁布有关行业的技术标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技术选择等;发布行业发展趋势信息,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时进入或退出有关市场和领域;对产品无市场、经营无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时依法关停并转,以保证劳动密集型企业健康发展。
(四)为农民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要认真贯彻“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使农民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国家应设立培训基金,采取“岗前”与“岗后”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再就业培训;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就业信息服务;建议逐步以居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证管理制度替代户籍制度,取消“三证”、“五证”限制;清理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政策和规定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拖欠民工工资,外出就业农民子女上学等问题;逐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劳动者的市场化的住房、医疗卫生和失业救济等
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