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璿
清代前期的医学家
杨(1705年~1795年),别名杨浚,字玉衡,号栗山,清代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人。
杨栗山精通经典,对伤寒温病颇有研究。一生之中甚为推崇刘元素和吴有性的学术见解。他在自序中云:“一日读《瘟疫论》,至伤寒得天地之常气,温病得天地之杂气,而心目为之一开。至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不禁抚卷流连,豁然大悟。”杨栗山认为:“论杂气伏郁血分,为温病所从出之源,变证之总。”“千古疑案,两言决矣。”由此他将伤寒与温病进行了因证脉治的详细分析,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伤寒疫条辨》一书。杨栗山认为:“温病之所由来,是因杂气由口鼻入三焦,怫郁内炽。”又指出:“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由里而达外内之郁热为重。”这里所指温病乃春温而言。由于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较重的见证,故一旦气机闭塞不通,邪不能达表,则会呈现里热内郁之象。杨栗山认为:郁热证不仅新感温病有之,更是伏气温病的一个重要形成因素。故治疗上,其提出:若用辛温解表,是为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惟用辛凉苦寒,如升降、双解之剂,以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证自解。据此他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疗温病十五方。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杨璿的始祖杨仲友原籍亳州市明朝永乐初年迁居于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读书种田,产业扩大到四百倾,于是定居于归德府夏邑县。历经十三世,传至杨璿。
早年经历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杨璿生于河南省归德府夏邑县。从小聪敏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对其进行注录,因很有见地,有“国士”之称。爱新觉罗·弘历时,成为贡生。后来因未能及第,改攻医学。
无子寿终
乾隆六十年(1795年),无子而卒,享年九十岁。
个人著作
杨璿对于伤寒温病皆有研究。著有《伤寒瘟疫条辨眉批》、《温病条辨医方撮要》。有多种刻本传世。
家庭成员
始祖:杨仲友
太高祖:杨思谦
高祖父:杨清
祖父:杨廷陈
父亲:杨宓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早年经历
无子寿终
个人著作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