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鵟
分布于亚洲喜马拉雅山的猛禽
喜山鵟(学名:Buteo refectus),喜山鵟是较难识别的鵟属鸟类,繁殖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欧亚鵟的亚种之一,2014年从欧亚鵟中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物种。喜山鵟属中型猛禽,体长45—53厘米,体型较普通鵟小巧紧凑,头型较为圆润,跗趾不被毛。分为深色型和浅色型。深色型头部和背部黑色,翼下覆羽均为黑色,腕斑极不明显。浅色型翼下覆羽深色区域较浓密,喉部至胸部棕色明显。喜山鵟常在开阔原野上空盘旋翱翔,两翼略呈“V”形,飞行时常停在空中振羽,在裸露的树枝上歇息。
喜山鵟以森林鼠类为食,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喜山鵟属冬候鸟,在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周边林区可观测到,和普通鵟较难区分,注意多角度拍摄加以分辨。
形态特征
喜山鵟体长50-59厘米,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
物种现状
喜山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该物种的分布范围非常大,因此不会接近范围大小标准下的易危阈值(发生范围<20,000平方公里,结合范围大小、栖息地范围的质量、种群大小、少量位置或严重碎片化)。物种数量趋势未知,但据信数量减少的速度不足以迅速接近数量趋势标准下的阈值(十年或三代减少30%以上)。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据信未接近种群规模标准下的脆弱阈值(<10,000个成熟个体,截止2020年,估计在十年或三代内持续下降>10%,或具有特定的物种数量结构)。
鉴于最2015年后的分类分裂,全球种群规模未知。趋势论证:由于栖息地改造对物种数量规模影响的不确定性,很难确定数量趋势。
最新发现
2023年1月3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监测中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喜山鵟。这是大山包保护区首次发现有喜山鵟的分布,并监测记录到喜山鵟的影像。这一发现为我们了解喜山鵟的分布和生态习性提供了新的信息。
参考资料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9-03
喜 山 鵟.关注森林网.2024-09-0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9-03
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9-0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物种现状
最新发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