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明
民国时期教育家
刘伯明(1887年-1923年),名经庶,字伯明,出生于江苏南京,哲学家、教育家、中原地区现代哲学的先驱者、中国现代自由教育的倡导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的先驱。近代《学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伯明少时就学于金陵大学(即金陵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曾任日本留学生青年会干事,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入美国西北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和教育学,获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受聘为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同时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起任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文理科主任、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哲学教授、代理校长等职。并撰写了《论学风》和《共和国民之精神》等文章刊于《学衡》上,倡导朴茂、求实的学风。
教育思想
刘伯明重视办学理想,主张“一所大学的办学,物质方面设备固求完善,但物质较诸精神则居于次位,盖办学如无理想,则校舍无论如何壮丽,校具无论如何珍贵,其及于社会上的功效必甚微薄,甚至贻害社会,造成自私自利之蠹民亦未可知。”他治学应自由与责任兼备,认为“学校中有两种最难调和之精神,一曰自由,一曰训练”,作为一个学者必须既要有一种自由的精神,又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他倡导四种精神:一曰学者精神,应具自信自得,求真知之贞操;二曰学校精神,即公民精神,注重社会训练;三曰自治精神,即共和精神,对于政治及社会生活能自动负责;四曰自强精神,品性与体格并重。他注重“人格的感化”,倡导“民族的精神”,“民主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他倡导“朴茂”、“惟真是求”的学风,称“我国古来学者最重节操,大师宿儒,靡不措意于斯”,应“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他要求学生“常保持一种‘朴茂’的精神,不要有铜臭,不可有官气”。他从倡导治学中的自由精神出发,提出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批评当时大学教育中对职业目的过分强调而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忽视:“学谋生,不过发展之一部分,以一部分而概全体,非人的教育也”。他主张“不惟年级之观念应行打破,即计算学分之机械方法最好亦能废除”;“一切教育应从人性之全部着想”;“教育目的,在学,为人;凡学,为人。必使人性中所具之本能,得有发展之机会”。他教育导向上,侧重“动的培养”,而非“静的约束”,侧重“干才的训练”,而非“知识的灌输”,侧重“积极的引导”,而非“消极的管理”。他提出“科学的鹄的是求真,即所谓格物致知”,“科学家不承认有神秘的东西,不承认权威,不崇洋,不泥古。科学家是平等的,科学的思想,最能促进平民思想,发挥民主精神”,“我们正处于科学昌明之世,要想成为真正的学者,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训练。科学之用于教育,足以培养独立精神和高尚思想,并促进教育的科学化”。
人物生平
1885年,刘伯明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章丘区,早年受业于章太炎门下,求读于金陵大学,毕业后赴日留学,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从事民主革命活动。英国侵占云南片马时他用英文写了讨英檄文,传诵一时。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赴美留学,入西北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和教育学
1913年,以《华人心性论》获得硕士学位。1915年,以《老子哲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15年,回国后即倾心于教育事业,先受聘为金陵大学教授,任国文部主任,后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聘,任哲学讲座教授。
1920年,专任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主任、行政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由校长兼)和训育主任。是年4月9日南高召开校务会议讨论筹备国立大学计划,响应政府拟在全国有国立四大学之议。经郭校长与江谦蔡元培袁希涛等之努力,于12月6日国立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
1921年,刘伯明改任校长办公处副主任(主任由校长兼),因郭秉文为谋划发展忙于外务,在宁时间不多,实际校务皆委刘伯明主持,郭秉文离校期间则由他代理校长职务。成为郭校长的副手和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人之一。
1921年7月,教育部长范源濂核准组织大纲和招生计划,9月任命郭秉文兼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
1923年1月,将南高师并入于东大,一赖南高之旧,一秉南高之风,设有国文部、史地部、数理化部、教育科、农业科、工艺科、商业科、体育科、校舍面积370亩,继北京大学之后成立了中国第二所国立大学。其间刘伯明作为郭校长之副手,为主持校务,建树学风和创建东大日夜操持,成为当时“高标硕望,领袖群伦”的栋梁人物
1923年11月24日,终以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年仅38岁
家庭生活
1915年,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的陈芬资结婚,婚后双双回国。
主要成就
兢兢业业
刘伯明悉心致力于学风、校风建设,就师生中好的思想、好的风气,结合人生理想、世界观、气节志节、科学民主,以及存在的和认识不很一致的问题,做了刻苦认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许多哲学和教育学等文章,又就学风、教育、世界观等问题作了系列讲演。教育贵于熏染,风气赖于渐成,积多年之努力,南高之民族、民主、科学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优良学风,得以形成和坚持。现摘录其生前谆谆教育学生重视德育、智育、美育、群育之词于下,以供吾辈后人深思得益。
先生言论
“吾校同学皆勤朴,无浮华轻薄气息。而其最显著之优点,在专心致力于学。其坚苦卓绝,日进不已,至可钦佩,实纨绔子弟之学生所不能及者也”。
“吾国古来学风,最重节操,大师宿儒,其立身行已靡不措意于斯。所谓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最能形容其精神”。
“吾人,生于科学昌明之世,苟冀为学者,曰惟真是求。惟其如此,故其心最自由,不主故常,盖所谓自由之心,实古今新理发现必要之条件也。”“世界知识,其相互之关系,吾人亦应稍加注意,俾治各种专门之学者,互相了解,于分门之中有一致之意,所谓同心相应(Like?nindedness),此即真正德谟克拉西之社会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调和文理,沟通中外,实为当年南高办学者之宏旨也。)
“通常之说人格者,仅及精神方面,而以与品性相混,不知所谓人格(西班牙语曰personality),而观之,其中所涵要素,除自信、判断能力,庄重、温良等外,就其涉及形骸方面者,亦甚关重要。服装、健康、运动、游息善事,均应加以注意,勿以身体不强或不修边幅为荣誉。美术能调和人之感觉性与理智性,故为教育上重要工具之一。如浏览讽诵各伟大之创作,可培养其美感。应避免一切庸俗粗鄙之事物,应生活简单无浮华铺张之习,并应于可能时,培养自己所有之真正艺术才能。其在西洋,如希腊雅典之教育,以音乐与体操并重,而兼重文艺。体操者,一方面以健康为目的,一方面以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希腊雕像所以完成空前绝后之美,即由于此。但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学生在这方面似未能尽副办学者的期望。外人参观吾校,称吾校学生有老夫子气,其批评非毫无根据”。
“吾人治学,宜有社会之动机,研究学问固不欲仅仅收效于目前,然其与人生之关系,不可不知,因世无离人生独立之学问,而学问又不是供人赏玩的美术品。凡社会生活所生的结果,不必皆善,但一切善行若离社会而生活,则必不必。学校应有自治的精神,对地方应有公民的精神,对国家应有共和的精神”。
“吾对于宇宙的态度,须信其永无消灭,继续存在,有此理想,方可支持吾侪贡献于社会之勇气,而求人类之进化”。
人物评价
专于道家老子哲学,治西洋哲学,学贯中西,通儒、道、佛学,治西洋哲学,精于英文,通法文、德语,兼及希腊文、梵语
刘伯明言行一致,律己甚苛,俭朴无华,刻苦自励,乐于助人,待人宽厚,结谊同寅,唯诚唯谦;对待后生,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办事务实,处事务真,不畏权贵。南高、东大同仁,以其道德、学问,两堪表率,奉为魁宿,誉为“南雍祭酒,纯粹君子”。
胡适挽其“鞠躬尽而死,肝胆照人如生”。
柳诒徴评说他“死后若干年内,恐怕不容易找到像他这样对中西学问都有本源,能为大家服之人”。
陈茹玄称其“薪尽火传,君身不死。颜天寿,天道宁论”。
吴宓称其“高标硕望、领袖群贤”。
个人生活
1915年,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的陈芬资结婚,婚后双双回国。
目录
概述
教育思想
人物生平
家庭生活
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个人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