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的悖论: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从体系层面分析主权财富基金对发展中国家改善国际地位的意义。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
国家主义理论以及四条推论,《自主的悖论: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提出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中面临一种“自主的悖论”,即一方面需要追求自主,实现自我保护,但另一方面,随着自主性不断增强,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约束。对石油美元和外汇储备的考察,不仅回溯了主权基金的起源,而且检验了“自主的悖论”的命题。基于这种判断,对于主权基金的体系性意义,《自主的悖论: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提出三条理论假设,即主权基金是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产物、主权基金面临
美国结构性权力的制约、主权基金难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合作。主权基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不仅成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主体,而且被认为具有体系性的意义——能改变国际金融体系的现有格局。
对三条理论假设的分析构成《自主的悖论:主权财富基金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的重点内容。首先,主权基金不仅在性质上体现了现有国际金融体系选择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相结合的属性,而且其所引起的争议也凸显了投资接受国面临市场开放与经济安全之间的两难选择。其次,
美国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权力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挑战,包括主权基金在内的市场主体无法回避美国的重要影响,国际金融事务的治理仍然取决于美国的政策行动。但是,在依然由一国货币充当国际通货的
牙买加体系中,美国的结构性权力受到“特里芬悖论”的制约。再次,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合作,无论是全球范围的南南合作,还是区域合作,虽然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方兴未艾的民族主义力量和民主化浪潮,主权基金的特有属性使之难以克服这些挑战。
通过分析主权基金国际治理的进程以及影响主权基金组建和对外投资的因素,检验了三条理论假设。相关国际文件为主权基金的国际治理设定了初步的框架,整个进程也证实了主权基金具有国际合法性、
美国所享有的结构性权力制约着主权基金和发展中国家难以达成行动联盟等假设。对22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组建主权基金的国家的特征是正在不断改善国内公共治理,积累了巨额经常账户顺差而面临美国较大的约束,希望改变金融脆弱地位、增强经济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