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由中华遗嘱库正式向社会发布的《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
相关报道
2021年3月19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向社会发布了《2020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截至2020年底,中华遗嘱库已向社会提供遗嘱咨询25.6万人次,登记保管了19万份遗嘱,目前已生效遗嘱共计954份。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华遗嘱库暂停线下服务两个月,但全年遗嘱咨询办理的数量不但未受到负面影响,反而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增长。从数据上看,2020年咨询办理遗嘱人数比2019年增长了12.15%。
2021年3月,中华遗嘱库向社会发布的《2020 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大众对遗嘱的接受度正在逐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从 2017 年到 2020 年,“80 后”订立遗嘱总人数在四年间翻了将近 7 倍,甚至有“00 后”已开始立遗嘱。与此同时,“
微信遗嘱”等新形式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不过,相关人士也提醒,“微信遗嘱”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涉及财产分配的内容仍须订立合法遗嘱,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报告
报告显示,在2017年,共有73位“8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到了2020年,“80后”订立遗嘱总人数达到503人,4年期间,翻了近7倍。
数据显示,“80后”订立遗嘱的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从数据上来看,“80后”的财产以房产为主,存款为次。
报告认为,该数据增长,与2020年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有一定关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80后”,肩负着家庭、社会等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及早订立遗嘱。“80后”订立遗嘱的原因主要是“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
在“90后”方面,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有553位“90后”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了遗嘱。
报告显示,81.61%立遗嘱的“90后”处理的是银行存款,有71.54%是涉及到房产。与其他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90后”的遗嘱中,“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其一个突出的特征:社交平台账号等虚拟财产是“90后”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其次是证券基金。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是17周岁,“00后”也开始立遗嘱,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
陈凯认为订立遗嘱不再是某个年龄段的“专利”。
中青年立遗嘱人群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2020年间,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中青年的遗嘱总数是4190份。中青年立遗嘱人的总体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从2017年的29.97%上升至2020年的54.12%。其中50岁至59岁的人群占比最高,占比为31.55%。
中青年立遗嘱人群中,女性人数要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占比60.72%,男性占比39.28%。在区域分布上,以北上广为主要的地区,其它城市数据稍低。各地区中青年立遗嘱人数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
“值得关注的是,有4%的遗嘱人名下没有不动产。该现象说明,部分中青年人逐渐意识到订立遗嘱的重要性,即使没有像不动产这种重大的资产,也提前做好了安排。”陈凯说。
财产给子女继承比率逐年下降
白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间,遗嘱中所涉及的继承人多为配偶或子女;数据表明,“子女直接继承”的比例逐年下降,而“配偶先继承,子女后继承”的比例逐年在上升。报告认为,民众开始普遍意识到要优先考虑保障配偶的晚年幸福生活。由孙辈直接继承占比11.67%。选择“子女直接继承”的分配方案有所下降,选择“其他分配方案”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表明分配方案的选择上更加多样化。
陈凯表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引入了“居住权”这一概念后,市民既可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确定房产的分配给子女,防止因为配偶在自己去世后再婚导致财产外流,同时也能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保障配偶在自己去世以后依然能享有居住权,防止子女提前卖房,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