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1950年8月1日成立,所长为王凡。
195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立烟台工作站。1954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属中国科学院。1960年,长春地质研究所合并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8年,抽调部分力量组建了海洋环境保护研究室以及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和海洋油气工程环境研究中心。2001年,海洋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行列。200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2013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2018年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决定,由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院内其他12家研究机构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所拥有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海洋环流与波动、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5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深海研究中心,建有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组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2个功能实验室,设有学会联合办公室、文献中国专利信息中心、科考船运行管理中心、公共技术中心、海洋科学大数据中心、海洋观测网络管理中心、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7个研究支撑单元。
截至2024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中国海洋科技主要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取得1100余项科研成果,共发表论文11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000余篇),出版专著25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500余件,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沿革
创建背景
1949年7月13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童第周曾呈奎针对我国海洋科学现状,从国家对未来海洋科技的需求出发,向筹建中国科学院之一的竺可桢提出了建立全国性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议。 
前身发展
1949年10月26日,童第周、曾呈奎联名致函陶孟和竺可桢,再次建议在青岛市建立海洋研究所。1950年2月3日,中国科学院计划局在北京召开动生物学研究机构调整座谈会,讨论中国科学院接收有关研究机构的改组事宜和海洋科研机构建设问题。3月9日,政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筹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同步筹建。 3月13日,中国科学院派动物学研究所张玺、植物学研究所吴征镒、前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王家楫到青岛办理海洋生物研究室筹备事宜,与青岛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协商在青岛建立中国科学院海洋机构问题;与山东大学协商调童第周、曾呈奎主持海洋生物研究室的建设问题;与童第周、曾呈奎商讨成立海洋生物研究室有关事宜。4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批准在青岛市莱阳路28号筹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决定调山东大学童第周、曾呈奎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玺负责筹建事宜,同时决定将前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涉海研究人员和山东大学部分涉海研究人员调入,作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的基本力量。 
研究所成立
1950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有工作人员30人,主任童第周,副主任曾呈奎、张玺。
195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立烟台工作站。
195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增设鱼类研究组。
1953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浮游生物研究组、海洋物理研究组和水文化学研究组合并为海洋环境研究组。
1954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属中国科学院。有工作人员220人;主任童第周,副主任曾呈奎、张玺。同年,直属中科院后的海洋生物研究室对研究组进行调整,动物胚胎实验组更名为发生生理研究组,海洋环境研究组调整为海洋物理研究组(组内增设海洋地质地貌专业)和浮游生物研究组,同年底形成了以海洋植物研究组、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组、海洋鱼类研究组、发生生理学研究组、海洋物理研究组、浮游生物研究组等为主体的研究格局。 
1955年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第45次院务常务会议批准海洋生物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童第周任主任,曾呈奎、张玺任副主任,毛汉礼、朱树屏、张玺、张孝威、曾呈奎、童第周、赵九章赫崇本郑重为委员。
195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担了国家“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三项任务的三个中心问题的研究:一是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二是提高畜牧业、水产业和养蚕业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三是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 
1957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有工作人员500人;所长童第周,副所长曾呈奎、张玺、孙自平。同年,研究所对研究组进行调整:“发生生理学研究组”改为“实验动物学研究组”,下属两个研究小组改为“发生生理组”和“实验生态组”;海洋植物学研究组的三个研究小组改名为“藻类形态学”“实验生态学”和“藻类化学”研究小组;海洋物理学研究组建立“调查方法和仪器”“水文物理”和“海洋动力学”三个实验室;海洋地学研究小组逐渐发展扩大。细菌学研究小组改为所级领导的独立小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海洋化学研究小组。研究所逐渐形成了海洋实验动物、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海洋物理学、海洋地学6个研究组组成的研究体系。
1959年1月7日,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有研究组扩建为研究室。以原海洋物理研究组的水文、化学、仪器小组为基础扩建成立物理海洋学研究室,以原物理研究组的地质、地貌研究小组为基础扩建成立海洋地质地貌研究室,将原海洋植物研究组改为海洋植物研究室,将原无脊椎动物研究组、浮游生物研究组合并成立无脊椎研究室,将海洋鱼类研究组改为脊椎动物研究室,将原实验动物研究组和养殖小组合并成立实验动物研究室。 
1960年,长春地质研究所合并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97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海洋仪器研究室。次年,研究室改称连队。1973年,取消连队恢复研究室建制,并对原研究室进行整合,物理海洋学研究室和海洋地质地貌研究室合并为海洋水文物理及地质研究室(简称一室),无脊椎动物研究室和脊椎动物研究室合并为海洋动物研究室(简称二室),810项目组和承担国防任务的部分学科整合成立“三防”研究室(简称三室),海洋化学研究室简称四室,海洋仪器研究室简称五室,海洋植物研究室简称六室。 
1975年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地球物理研究室等先后并入海洋研究所,研究所进入多学科、综合性全面发展。 
1977年,海洋所研究室建制调整为:海洋水文物理研究室(一室)、海洋地质与地貌研究室(二室)、海洋实验动物研究室(三室)、海洋化学研究室(四室)、海洋仪器研究室(五室)、海洋植物研究室(六室)、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室(七室)、海洋脊椎动物研究室(八室),并增设文献情报研究室(九室)。
1978年9月,童第周辞去所长职务,曾呈奎接任所长。 
为加强公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使用,1981年建立中心实验室(十室)并筹建黄岛实验站。
1984年再次对研究室进行调整:设一室(海洋水文物理研究室改称物理海洋学研究室)、二室(海洋地质与地貌研究室改称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三室(海洋实验动物研究室)、四室(海洋化学研究室)、五室(海洋仪器研究室改称海洋技术与仪器研究室)、六室(海洋植物研究室)、七室(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室)、八室(海洋脊椎动物研究室)、九室(科技情报研究室)和十室(中心研究室)。 
1987年,在原植物研究室、无脊椎动物研究室、脊椎动物研究室和实验动物研究室基础上,抽调部分力量组建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88年,抽调部分力量组建了海洋环境保护研究室以及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和海洋油气工程环境研究中心。1989年组建了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态毒理学重点实验室。1993年成立了海洋生态学研究室、海洋生态学研究中心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中心。1994年成立了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青年实验室(挂靠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1995年成立海藻化学研究室。1996年组建成立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室。1997年撤销原海洋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3个研究室,组建成立海洋增养殖生物学研究室。1998年撤销原海洋实验动物研究室,组建海洋应用生物化学研究室。 
2001年,海洋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行列。这一时期,研究所对学科布局进行了调整。2000年,物理海洋学实验室、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合并组建成立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开放研究实验室,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改称海洋地质动力过程与古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研究单元调整为“4+2”模式,即4个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室,2个高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撤销应用化学研究发展中心。200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2005年与山东省共建的山东省海洋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成立;200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海洋所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生态环境)四大主要学科全部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2009年,海洋所面向“创新2020”,针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近海环境安全、深海大洋探测三大领域中的一系列科学问题,重点加强中国近海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近海环境与生态安全研究,深海大洋环境演变与生命过程和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构建“5-3-2”网格化科研体系。5个基础性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3个研究发展中心:海洋生物技术工程研究发展中心、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个研究支撑单元: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同时,还设有分析测试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和海洋科学考察船队。 
2012年“科学”号科考船交付使用,海洋所成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运行管理中心,负责科考船队的运行管理、技术支撑等。
2013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
2014年,海洋所形成“一三五”发展规划(后调整为“一四四”),研究所进入率先发展时期。
2015年,海洋生物技术工程研究发展中心并入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并入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更好适应国家需求、海洋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所“一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海洋所成立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心。
2017年3月24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党组部署,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实现融合发展。
2018年1月29日,中国科学院决定,由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院内其他12家研究机构共同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所治理
党委书记:王辉
党委副书记:毕伟
党委委员:王辉、毕伟、王凡、沙忠利、李雷溪、段继周、万世明郇聘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也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之一。作为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致力于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
作为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致力于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研究所的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动力过程、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截至2015年10月,研究所拥有700余名职工,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近500人。作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研究所设有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产3个一级博士点、9个二级博士点和10个硕士点,以及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是中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海洋研究机构之一。
截至 2023 年 10 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拥有 5 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建有 3 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组建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 2 个功能实验室,并设有 7 个研究支撑单元。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24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拥有在职职工72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8人;两院院士4人,973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7人,博士生导师101人。
两院院士
研究员
副研究员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院、部、院突出贡献者
汇泉学者
院青促会会员
机构设置
截至2024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拥有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院科研机构、建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组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2个功能实验室,设有7个研究支撑单元。
科研部门
支撑部门
管理部门
研究院文化
形象标识
标识上方文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选摘自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的手书体,中间的“IOCAS”字母组合是研究所的英文缩写(InstituteofOcean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中间类似半圆形图案代表地球,寓意重点研究领域隶属地球科学研究;也可代表太阳,寓意海洋研究所的未来发展将如冉冉旭日,海洋所人精诚团结、踏实敬业,开拓创新、和谐共进,研究所的明天会和谐、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左下方的交叉曲线代表了浩瀚的海洋,下方的数字1950年表明研究所创建时间是1950年。整体色彩以蓝色为主。
精神理念
科技报国,创新为民。
科研成果
获奖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5月19日,来源参考
论文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5月19日,来源参考
专著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5月19日,来源参考
专利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5月19日,来源参考
参考资料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历史沿革.海洋研究所.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中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第十二届委员会.中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4-05-19
海洋研究所现有职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4-03-15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信息网.2023-11-2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2023-11-20
中科院海洋所2022年“科创计划”申报通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4-03-15
人员编制.海洋研究所.2024-05-19
研究员.海洋研究所.2024-05-19
副研究员.海洋研究所.2024-05-19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洋研究所.2024-05-19
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海洋研究所.2024-05-19
国家院、部、院突出贡献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24-05-19
汇泉学者.海洋研究所.2024-05-19
院青促会会员.海洋研究所.2024-05-19
所况简介.海洋研究所.2024-05-19
实验室概况.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中心概况.官网.2024-05-19
海洋科学大数据中心.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海洋研究所.官网.2024-05-19
论文.官网.2024-05-19
专著.官网.2024-05-19
专利.官网.2024-05-1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创建背景
前身发展
研究所成立
研究所治理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两院院士
研究员
副研究员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家院、部、院突出贡献者
汇泉学者
院青促会会员
机构设置
科研部门
支撑部门
管理部门
研究院文化
形象标识
精神理念
科研成果
获奖
论文
专著
专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