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为宏,男,1970年5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华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院长,现任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4年,朱为宏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WSU)。朱为宏团队与上海甘田光学开展紧密合作,开发有机光致变色镜片。作为第一申请人,他获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随后凭借他主导研发绿色节能新型光致变色玻璃,获得了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2023年4月,朱为宏教授和吴永真教授的团队有机
空穴传输材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
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发刊。同年,朱为宏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被Nature正刊所报道,此次成果实现了
华东理工大学在世界三大顶尖期刊“零”的突破。
朱为宏于1970年5月出生在中国。1992年,他完成大学学业,自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随后前往
南开大学,继续攻读化学系的硕士。随后于1995年,朱为宏来到
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攻读博士,在2001年10月至2003年4月期间,他前往
日本筑波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AIST)纳米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04年7月至2005年3月,他作为日本筑波大学先进学际研究中心(TARA Center)外国人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
2014年6月,他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
华盛顿州立大学(WSU)。次年,朱为宏不仅获得了
上海市学术带头人的荣誉称号,随后他还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获得了
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17年,他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2018年,他获得了来自国务院发放的特殊津贴。同年,入选
化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9年,朱为宏获得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
2020年,朱为宏的团队和上海甘田光学展开合作,开发有机光致变色镜片,他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2020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由他主导研发的绿色节能新型光致变色玻璃,已突破长期光热稳定性瓶颈,为节能低碳、绿色时尚发展的变色玻璃建材大市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获得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同年4月,国际权威
学术期刊《
自然》(Nature)在线报道了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朱为宏教授、
田禾院士和
利物浦大学Andrew Cooper教授基于动态化学构筑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是华理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2023年4月,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教授和吴永真教授的团队与合作者在有机
空穴传输材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一石 二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 发刊,此次成果创新地引入
氰基膦酸单元,发展双亲性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通过动态自组装构筑有序、超薄、表面超浸润层,完美解决了器件应用中载流子输运和界面缺陷控制两大难题。同年,朱为宏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被Nature正刊所报道,此次成果成果实现了
华东理工大学在世界三大顶尖期刊“零”的突破。2023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官方宣布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此次的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朱为宏也在其中。
研究精细化工,长期从事光敏化学产品工程领域研究。比如,他研究光敏产品核心技术,推动“变色行业”的产业发展,包括
荧光传感、高端防伪技术、变色眼镜、变色玻璃等光致变色产业链的突破。他已发表Nature(《
自然》)等SCI收录的论文330余篇,其中先后有49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权威
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创造了学校历史。朱为宏团队关于有机空穴传输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又在《科学》(Science)上刊发。
2022年,朱为宏团队已实现在包括荧光传感、高端防伪技术、变色眼镜、变色玻璃等光致变色产业链的突破。他致力于推动光响应变色眼镜和变色玻璃高端产业化发展,构建了百余种光敏产品资源库,实现无底快变色、防蓝光变色、涂层膜变色等核心技术突破。
朱为宏在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面向本科生的“科技英语”课程,以及面向硕士研究生的“染料化学”“工业化学与工艺”和“有机合成原理(包括高等有机化学)”课程。此外,他还为博士生开设了“有机光电功能材料讲座”和“功能性材料”等课程。
朱为宏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光敏
化学产品工程领域研究,基于强吸电子受体,建立
染料功能化及稳定性强化机制,并且基于化工过程的涡流强化,发展宏量、高稳定性光敏产品纳米化制备方法;光控手性专一性调控光敏产品成果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上海科技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