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之
郑州大学院系主任
武秀之,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原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央电视台全国青歌赛评委;现任郑州西亚斯学院歌剧系主任。
武秀之是老一辈的艺术家,她独创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享誉民族声乐界。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音乐探索的前沿,她的“三结合”音乐教育模式,受到国内音乐界的高度评价。
人物生平
武秀之13岁上中学时,她的一副好嗓子便被老师发现,老师于是带她去一位意大利牧师处学习独唱。出众的天赋加上良好的教育,使她小小年纪便在河南老家举办了独唱音乐会。解放后,武秀之以优异成绩被河南医学院录取。当时国家急需音乐人才,这位省内有名的小歌手成为了重点考察对象。使武秀之享誉民族声乐界的,是她独创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运用这种发声方法,可以在不讲换声点的情况下,演唱西洋歌剧、民族歌曲和戏曲,韵致宛然。被誉为“三女合作”、声乐民族化的成功尝试。
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上,武秀之见到了毛泽东20年前提出让她学习的常香玉。两个艺术家拖着多难之身,执手相顾无言。其实,武秀之在那些动荡岁月,已通过听戏等潜心摸索声乐民族唱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锤炼、定型的十多年中,常香玉毅然将三个女儿、两个孙女送到河南大学武秀之处学声乐。记得常小玉对常香玉说:“俺跟她学俺回来就不会唱啦!”“不会唱妈养你一辈子。”
艺术探索是艰辛的,但对于热爱她的艺术家来说却是一条并不觉得坎坷的康庄大道。1985年9月,河大举办“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科研项目学术鉴定,参加者有时任省领导韩劲草、侯志英,艺术界有时乐蒙、关鹤童、常香玉等。学生的演唱令专家们深感震惊。鉴定写道:“此项民族声乐专题科研实验工作,在我国声乐界教学和实践上是由一定创新的重大意义的,获得的成绩是可贵而显著的。”
1986年,省有关部门批准河大增设民族歌剧专业,由武秀之主持教授“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同年,河大获得我国唯一的民族声乐硕士授予权。
1988年,以武秀之新唱法排演,体现歌、舞、表演一体化新教学理念的《第一百个新娘》,在省中国艺术节上引起强烈反响。音乐评论家认为此剧让人认识到,民族歌剧“不必再屈就演员‘五功不全’和受‘土’、‘洋’的局限”。美国著名学者Richard Brinkman说,“我非常喜欢这部歌剧,这是真正第一流的歌剧演出,在美国也够专业水平。听说他们还都是在校学生,真使我吃惊,没想到中国有这样好的现代歌剧。”
1989年,武先生的教学成果项目“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7年,应文化部教育司邀请,武秀之及弟子们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举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三合一’声乐汇报音乐会”,文化、音乐界领导、专家权威汇聚一堂。随着音乐响起,《今夜无人入眠》、《三峡情》、《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武秀之的每个学生,都能将三种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用同一种发声法唱出。与会人士无不动容,反响热烈。著名乐评家田青指出:“假如一个人可以这样唱,你可以称他是‘天才’。但有意识地按这种模式去培养,而且种一棵活一棵,就不得不让你佩服这位武秀之:亏她能做到,亏她能坚持下来。”
从武秀之的教学成果来说,她始终是优异的。且看武先生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三代弟子中的佼佼者:小香玉,孙伟国(著名歌剧演员,空政文工团副团长),陈贞(《木兰诗篇》主唱);陈淑敏(戏曲、音乐剧双“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得主),盛红林黄春华(戏曲名家);付虹莉,胡志华,尹晓莉(三人是最新版《中国蝴蝶》主角)……。
多年来,武先生为中国歌剧剧目的创作、发展操透了心。1998年,省委宣传部下发《关于推动“中国声乐学派”在我省创建工作的意见》,这是解放后河南省为音乐下发的第一个红头文件,明确提出要使“武秀之唱法”“这一先进文化科研成果走进课堂,走进剧场,走上文化市场”。是年,省计委帮助解决100万元投资,武先生开始组织创作音乐剧《中国蝴蝶》。
获奖情况
1989年“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社会评价
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武秀之教授一直走在音乐探索的前沿,她的“三结合”音乐教育模式,受到国内音乐界的高度评价。她的“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河南省委宣传部曾下文[豫宣文(1998)21号],把武秀之教授的教学成果确定为河南省“中国声乐学派”的创建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把她的成果确定为“河南省文化战线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武秀之教授的声乐训练演唱方法—“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称之为“武秀之唱法”;对她的评价为“对于丰富我国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的形式,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求全省文化界、教育界积极采取措施,认真研究、积极支持、热情推广她的教学成果,大力给予支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获奖情况
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