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东于1962年9月出生,1980年进入
四川大学经济系学习。他在四川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并获得了
经济学学士(1984年),随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分别获得了硕士学位(1987年)和博士学位(2006年)。
1987年7月,杨万东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自1994年9月以来,他一直担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的副主编。此外,他还担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的硕士生导师以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项目的授课和论文指导教师。他的社会职务包括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经济应用与管理研究分会副会长、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以及
河北金融学院兼职教授。
杨万东参与了一系列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的“科技体制改革”课题(1988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七五”重点课题“不发达地区深化农村改革研究”(1990年至1991年),
贵州省社科院的“贵州农村改革”课题(1990年),国务院研究室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课题(1993年至1994年),以及贵州省社科院的两个课题“
兴义市小康建设研究”(2004年)和“
镇远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4年)。
杨万东发表了多部著作和文章,涉及多个领域的经济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旅游企业管理教程》(1988年)、《经济中心运行轨迹的透视》(1988年)、《我国现阶段股份制的培养与成长》(1988年)、《股份制:企业制度改革的理想选择》(1988年)、《物资体制改革的困难和对策》(1988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与经济》(1988年)、《论自主选择与公平选择》(1989年)、《论政府推动下的物资合同交易》(1989年)、《中国改革之研究》(1990年)、《城乡协调:严峻的现实与现实的选择》(1991年)、《对商品经济的重新认识讨论述要》(1991年)、《赶超的基石—中国不发达地区深化农村改革研究》(1992年)、《1992年市场经济问题讨论述要》(1993年)、《近年来关于市场经济问题的讨论综述》(1993年)、《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1993年)、《中国国有企业效率机制的建立》(1995年)、《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讨论综述》(1996年)、《中国经济中的信用问题讨论综述》(2001年)、《我国私募基金问题讨论综述》(2002年)、《物流:第三利润源泉——与丁俊发先生对话》(2002年)、《信任、信誉与信用治理——与李善民等教授对话》(2002年)、《关于跨越式发展讨论综述》(2002年)、《WTO打开中国期市发展之门——与田源先生对话》(2002年)、《经济热点问题研究进展报告》(2002年)、《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道路——与江小涓研究员对话》(2003年)、《虚拟经济问题讨论综述》(2003年)、《
国外经济热点前沿》(2004年)、《中国经济热点前沿》(2004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2005年)、《中国经济热点前沿》(2005年)、《国外经济热点前沿》(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问题讨论综述》(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差问题讨论综述》(2006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讨论综述》(2006年)、《网络时代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2006年)、《产业经济管理》(2006年)、《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讨论综述》(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蓝皮书2007》(2007年)、《改革开放30年我国所有制的变革》(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略》(2008年)、《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2008年)、《强化人民币国际地位正当时》(2008年)、《美国经济体的内在缺陷》(2008年)、《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及其纠偏》(2009年)、《美元会崩溃吗?》(2009年)、《中国经济热点前沿》(2009年)、《解读“中国之谜”》(2009年)、《金融问题的历史性视角》(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中国大企业模式》(2009年)、《房价:涨还是跌?》(2009年)、《金融的逻辑》(2009年)、《低碳经济:回归和谐的必然选择》(2009年)、《选择与崛起:中国模式新挑战》(2009年)、《中国教育批判》(2009年)、《区域超主权货币值得关注》(2009年)、《低碳经济:经济结构的再调整》(2010年)、《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变迁》(2010年)、《金融海啸后全球金融版图的变化》(2010年)、《内生增长的解构分析》(2010年)、《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2010年)、《美元为什么走强?》(2010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土派”与“海外派”的对话》(201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