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清代祁坤编撰的图书
《外科大成》是一部由清代祁坤(广生)撰写的外科著作,全书共四卷,完成于康熙四年(1665年)。该书详细阐述了疮疡等疾病的诊治要点和常用方剂,第二至第三卷按照不同身体部位分述多种外科病证的证治,第四卷则列举了不分部位的大毒、小疵及小儿疮毒的证治。《外科大成》以其详细的辨证和丰富的治疗方法,成为中医外科的重要参考资料。清代官方编纂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就是在此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作者简介
祁坤,字广生,号愧庵,别号生阳子,出生于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具体生卒年份不详。他的家庭原本从事儒学教育,但在明朝灭亡后,由于父亲祁忠敏殉难,家族开始衰落,大部分书籍也因此散失。祁坤在年轻时放弃了举子学业,转向医学领域,受到了当地医生戴望之的影响,最终拜其为师。他在医学上的成就得到了清王朝的认可,曾在顺治年间担任御医,并多次得到提升,直至太医院判官。祁坤在医学实践中发现,尽管内科的文献较为完备,但对外科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因此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完善这方面的知识体系。他的研究成果体现在《外科大成》这部作品中,该书的特点在于辨证细致,命名明确,即使是最细微的瑕疵也能涵盖,同时药物和方剂的选择简洁有效。为了将这些经验和知识传承下去,祁坤经常与子孙后代一起探讨医学问题,直到深夜。他的孙子祁宏源也在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并参与了《医宗金鉴》的编写工作。
成书背景
祁坤在幼年时期学习儒家经典,后来因为感受到外科的重要性而转而研究医学。他认为,虽然内科的文献已经相当详尽,但是外科的相关书籍要么内容庞杂缺乏重点,要么隐藏了一些关键的信息,因此他决定深入研究并整理前人的论述。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比较,他对现有的外科文献并不满意,认为有些书籍只描述症状而不涉及脉象,有的只是通过图像来确定名称而没有区分穴位的位置,还有一些书籍忽略了大毒而过分强调小毒,或者相反的情况。因此,他决定自己进行考证和修订,删除冗余的部分,补充缺失的内容,纠正错误的观点,理顺混乱的顺序。在他的努力下,《外科大成》得以问世,这本书不仅包含了详细的辨证和诊断方法,还包括了肿疡和溃疡两种主要病症的治疗原则和方剂,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疗法。他还特别关注了不同部位的疾病,并将其归类记录,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查找相关信息。
流传版本
目前保存有《外科大成》的初刻本及其多个清代刻本,新中国成立后也有排印版发行。
书评、序言
自叙
祁坤在《外科大成》的自序中提到,他本人资质平庸,家中世代从事儒学,但在青年时期就开始专注于八股文章的学习。然而,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受到了老师戴望之的启发,转而投身于医学事业。祁坤认为,内科的文献已经非常详尽,但外科的书籍却常常缺乏重点,或是隐藏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因此他决心深入研究并加以改进。他在宫廷中担任御医期间,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了许多成功。然而,他也意识到,除了掌握基本的医疗技术外,还需要了解患者的体质差异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在他母亲去世后,他利用闲暇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医学知识,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他发现,有些书籍只描述症状而不提及脉象,有的只是通过图像来确定名称而没有区分穴位的位置,还有一些书籍忽略了大毒而过分强调小毒,或者相反的情况。因此,他决定自己进行考证和修订,删除冗余的部分,补充缺失的内容,纠正错误的观点,理顺混乱的顺序。他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那些遇到皮肤疾病的人,让他们不需要求助于医生就能自行处理。他认为,使用药物就像指挥军队一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才能取得胜利。同样地,治疗皮肤病也需要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才能迅速见效。他将自己的心得体会都记录在这本书中,希望能够分享给更多的人。
祁宏源在《外科大成》的序言中回忆了他的家族历史。他的祖父祁广生是一位精通儒学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医生。他在清朝初期被召入宫中担任御医,并因其谨慎的态度和卓越的能力而深受皇帝的信任。祁广生在休息的时候,总是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和他的儿子们一起研究医学书籍,他们互相提问,共同探讨。即使是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天,他们也会一直学习到深夜。如果祁广生在半夜有了新的想法,他会立刻点亮蜡烛记录下来。祁宏源的父亲也是御医,他同样严谨认真,经历了两位皇帝的统治,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祁宏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的哥哥早早去世,弟弟成为了进士,但他仍然坚持学习医学。他的父亲曾经教导他,要继承家族的传统,继续从事医学事业。祁宏源不负众望,勤奋学习,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经验。当他被邀请参与编写《医宗金鉴》时,他感到非常荣幸,但也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尽力发挥。他认为,医学是一门关乎生死的艺术,尤其是在外科领域,需要精确的判断和灵活的应对。他称赞《外科大成》这本书,因为它不仅解释清楚了复杂的概念,而且提供了详细的分类和指导。他认为这本书真正汇集了外科的所有精华,对于任何想要学习这一领域的人都有很大的价值。为了避免家族的知识遗产失传,他决定印刷出版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受益。
章节目录
卷一 总论部
- 痈疽之脉
- 痈疽之源
- 痈疽之别
- 痈疽生死法
- 察形色顺逆法
- 内消内托法
- 虚实症治法
- 经络大略
- 十二经补泻药品
- 针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卷一 论症治
- 次第
- 虚实
- 顺逆
- 标本
- 论治
- 药忌
- 辨症
- 论溃疡
- 论脓血
- 论疮口
- 生肌
- 验膜
- 症变
卷一 主治方
- 肿疡主治方
- 肿疡主治方附余
- 肿疡敷贴类方
- 洗涤类方
- 膏药类方
- 麻药类方
- 去腐类方
- 生肌类方
- 溃疡外治附余
- 家传西圣膏方
卷一 附余
- 调理须知
- 杂忌须知
- 试知百病死生法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 头部
- 面部
- 颈项部
- 背部
- 腰部
- 胸部
- 腋部
- 肋部
- 下部后
- 下部前
- 肩部
- 臂部
- 手部
- 股部
- 膝部
- 胫部
- 足部
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 头部
- 面部
- 眼部
- 耳部
- 鼻部
- 唇部
- 口部
- 舌部
- 牙齿部
- 咽喉部
卷四 不分部位大毒
- 内痈总论
- 肺痈
- 小肠痈、大肠痈
- 胃痈、脾痈、肝痈
- 心痈、肾痈
- 大疔
- 多骨疽
- 流注
- 瘿瘤
- 结核
- 梅疮
- 杨梅倒发
- 疽
- 因
- 琕疽
- 疣
卷四 不分部位小疵
- 无名肿毒
- 丹毒
- 游风
- 瘾疹
- 诸疮痛痒
- 大麻疯疠疯
- 癞疯
- 疡疯
- 白驳疯
- 癣疯
- 诸疮
- 翻花疮
- 疥
- 癣
- 痤
- 痱
- 状如麻豆.搔之成疮
- 浸淫疮
- 天疮
- 火赤疮
- 寒疮
- 鱼脊疮、骨痿疮、红丝疮、天蛇疮
- 风疳
- 白(蛇风)
- 漆疮
- 血箭
- 血痣
- 颠扑胀满
- 金疮
- 杖伤
- 夹伤
- 破伤风
- 类破伤风
- 发痉
- 汤泼火伤
- 冻疮
- 哽喉
- 诸刺入肉
- 齿
- 犬之风
- 咬伤
卷四 小儿部
- 赤游丹毒
- 胎毒疮疡
- 热毒疮疡
- 垂痈(附重舌重重齿)
- 胎风、胎赤、胎瘤
- 脐疮、脐突
- 阴肿
- 脱肛、肛门作痒
- 遗毒
- 葡萄疫
- 痘里疮疡
- 痘后痈、痘风疮、痘后便脓
- 炼取诸药法
内容简介
《外科大成》共四卷,第一卷总论部分详细讨论了痈疽的起源、脉象、区别、预后、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并分别讨论了脓、血、疮口、生肌、症变等问题。对于痈、疽及其他外科疾病的治疗,书中介绍了针、砭、灸、烙等多种方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方剂。治疗原则和方剂分为肿疡、溃疡两大类,包括肿疡敷贴、洗涤、膏药、麻药、去腐、生肌六大类方剂,以及溃疡外治附余和家传西圣膏方。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调理须知与杂忌须知。第二至第三卷按照不同的身体部位分述了各种疮疡与外科疾病的证治,并指出了失荣、舌疳、乳岩、肾岩翻花等四种疾病作为疡科中的四大绝症。书末还列出了“不分部位大毒”、“不分部位小疵”、“小儿部”三个类别,分别记载了肺痈、肠痈、杨梅疮、漆疮、丹毒、瘾疹、诸痛、诸痒、虫兽咬伤等以及小儿常见的数十种疾病的证治。书中还提到了一种治疗已溃脓肿的方法,即将棉纸沾上玄珠膏,使其聚集在一起,每隔一段时间取出棉纸,以利于脓液的排出。这种方法与现代西医使用的纱布条引流术类似。总的来说,本书内容丰富,论述简明实用,符合作者在自序中所述:“是集也,辨证辨名从博,虽微疵悉备而不遗;用药用方从约,单刀直入以取效。”
影响评价
《外科大成》继承和发展了《外科正宗》的学术经验,成为中国外科史上“正宗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清代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外科专著,清代官方编纂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正是在此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
参考资料
《外科大成》在线阅读.中医宝典.2024-08-20
祁坤.中华典藏.2024-08-20
外科大成.中华典藏.2024-08-20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成书背景
流传版本
书评、序言
自叙
章节目录
卷一 总论部
卷一 论症治
卷一 主治方
卷一 附余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卷四 不分部位大毒
卷四 不分部位小疵
卷四 小儿部
内容简介
影响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