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L,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英文全称The 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Linguistics,简称IOL),面向高中学生,是一项国际性的比赛。
比赛的目的是为学生打开语言学的神秘之门,介绍语言学下属的诸多子学科以及其学科研究的多样性。由于全世界的中学都没有开语言学的课,于是举办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就显得更为必要。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前身是曾在
苏联时代的
莫斯科、圣彼得堡以及保加利亚举办了40逾年的“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届比赛于1965年举行,它是由爱菲尔德·纳瓯莫维奇·齐林斯基 (Alfred Naumovich Zhurinskiy) 最早发起的,他本人设计了第一届比赛的全部问题。
竞赛中的问题包罗万象,含语音知识、
历史语言学、句法学,甚至还包括人造语言(因为科学家对此颇感兴趣)。所有的问题皆直接取材于语言学家的日常研究,只不过是加以简化。有趣的地方是,参赛者不需具备任何的语言学知识或者懂得多种语言,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考题的范围内找得到答案。换句话来说,就是只要应用一点逻辑的知识再加上细心,任何人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揭示语言背后的结构规律,以及分析人类使用语言的习惯。尽管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些问题会变得非常复杂,甚至语言学家也争论不休,但作为竞赛性质的考题则出自不偏不倚的观点,因为比赛的目的是向学生引介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IOL分为个人赛和小组赛。个人赛规定选手在6个小时以内解决5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分值等同,皆为20分。小组赛通常只需解决一个问题,小组成员要求在4个小时以内解决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所有的参赛选手可以选择自己的比赛语言——所有的问题都会翻译成他们选定的语种。
自2012年起中国加入了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大家庭,比赛在中国的组织工作由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承担。2012年6月组织了第一届
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并选拔和培训了8名青少年代表参加了于斯洛文尼亚首都
卢布尔雅那举行的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组委会的工作得到了各知名大学、社科院语言所、
中国语言学会和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的专家们的大力支持。2013年第二届全国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将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