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英文名: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缩写:ESCAP)前身为“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于1947年在中国上海成立,1949年总部迁至泰国曼谷。1974年该组织改称现名,是
联合国负责
亚洲及
太平洋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一个区域性职能部门,为联合国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属5个区域经济委员会之一。截至2023年11月,有53个成员和9个准成员,执行秘书为阿里沙赫巴纳女士(Ms. Armida Salsiah Alisjahbana)。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以下简称:亚太经社会)致力于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协助制订并负责区域落实联合国关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划和远景,开展智库研究,为成员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为区域
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整体规划、跨境安排、技术标准和建设指南,开展政策对话和能力建设等。
截至2023年5月,亚太经社会举行过79届年会,建了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公路网和
湄公河委员会。亚太经社会积极支持亚太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推动成员参与并解决性别平等、老龄化、城市化和环境问题,参与确保
泛亚铁路共识、创建
亚洲及太平洋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发展培训中心(APCICT)以及《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曼谷宣言》(RECI)。同时,亚太经社会支持亚太地区克服收入不平等、气候变化、性别差异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发展历史
随着世界开始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中恢复过来,
亚太地区的许多后殖民国家开始了将自己重新定义为独立国家的艰难过程。作为区域合作论坛,
亚洲及
远东经济委员会(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Far East,ECAFE)于1947年在上海成立,重点关注经济发展和战后重建。1948年,
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亚远经委会)出版了第一份年度《远东经济调查》,对该地区各国的经济状况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广泛的分析。1949年,亚远经委会迁址泰国曼谷。
1957年,亚远经委会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委员会支持对湄公河流域资源进行
测绘学和
编目的调查,为区域水合作和流域管理奠定了基础。1959年,
亚洲公路网在该区域建立了更快、更经济的跨境路线。
1963年,新德里主办第一届亚洲人口会议,以应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挑战。
亚洲开发银行于1966年在
马尼拉成立,当时有31个成员国,旨在促进世界上最贫穷地区之一的经济增长和合作;同年,亚远经委会在曼谷举办了第一届
亚洲贸易博览会。1968年开始的每年一度的台风委员会是与
世界气象组织合作设立的,目的是减少台风在亚太区域造成的破坏和生命损失。次年,亚洲
椰子共同体根据
印度、
印度尼西亚和
菲律宾之间的一项协定,改善了椰子业小农和工人的条件。
1974年,亚远经委会改为
亚洲及
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以反映太平洋发展和更广泛包容的经济和社会方面。1977年成立设在印度的亚洲及太平洋技术转让中心,鼓励中小企业采用创新解决办法,以促进融入全球价值链。1979年,亚太经社会和
国际电信联盟成立了
亚太电信共同体,以支持本区域信通技术和
信息基础设施的
可持续发展。
为了加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创新能力,
亚洲和太平洋发展中心1981年在
吉隆坡设立。1984年,在
瓦努阿图维拉港开设了太平洋业务中心,以支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同年,第一届
亚太地区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亚洲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1993年宣布,至2002年的十年为亚洲及
太平洋残疾人十年,以促进残疾人的人权;同年,亚太经社会为第四次妇女问题世界会议举行区域筹备会议,并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要》,以促进两性平等。
2002年,
亚洲及太平洋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在北京成立(2013年更名为可持续农业机械中心)。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亚太经社会海啸、灾害和气候变化防范信托基金支持采取应对多种灾害的办法减少灾害风险。2004年印度洋海啸之后,亚太经社会海啸、灾害和气候变化防范信托基金支持采取应对多种灾害的办法减少灾害风险。2006年,
亚洲及
太平洋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发展培训中心是作为亚太经社会的一个区域研究所在韩国设立。
2010年,亚太经社会在韩国仁川设立东亚和
东北亚次区域办事处。次年,
北亚和中亚次区域办事处在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设立。2013年,签署《政府间陆港协定》,推动利用陆港将亚洲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一体化多式联运网络连接起来。2014年,首届亚太
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亚太经社会重新将政策议程的重点放在区域连通性上。两年后,亚太经社会通过了《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跨境无纸贸易便利化框架协定》。2018年,亚太经社会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在
德黑兰设立了
亚洲及太平洋灾害信息管理发展中心。次年,《亚洲及太平洋促进两性平等和妇女赋权部长级宣言》通过。2019年,通过在曼谷设立东南亚次区域办事处,巩固了东南亚次区域的业务以及与东盟的合作途径。
2020年5月21日,亚太经社会第76届年会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会议主题为“促进海洋经济、社会、环境合作,实现
可持续发展”。年会就应对全球
公共卫生危机、促进亚太海上互联互通建设等展开讨论,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亚太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决议,肯定
联合国特别是
世界卫生组织协调全球应对疫情的重要作用,强调
多边主义和团结合作,传递出亚太国家团结合作战胜疫情的积极信息。
2021年4月26日,亚太经社会第77届年会26日开始以视频方式举行。会议呼吁亚太各国坚守多边主义,强化区域团结与协作,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便重建家园。
2022年5月23日至27日,亚太经社会第78届年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会议主题为“促进亚太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议程”,通过部长级宣言《纪念ESCAP成立75周年曼谷宣言:促进亚太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议程》。会议充分肯定
亚太地区发展成就及亚太经社会作用,呼吁深化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鼓励推进国际抗疫合作,强调加速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承诺努力实现疫后复苏。
2023年5月15日至19日,亚太经社会第79届年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泰国曼谷举行。会议主题为“加速亚太气候行动促进
可持续发展”,通过主题决议,呼吁各成员加强国际合作,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会议审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执行情况,充分肯定各国低碳转型举措,强调推进亚太区域可持续发展。
亚太经社会2023年7月25日发布的《亚太灾难2023》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对
亚太地区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与气候灾害有关的损失巨大。仅在2022年,该地区就发生了140多起灾害,导致7500多人死亡,6400多万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估计达570亿美元。
组织成员
截至2023年11月,亚太经社会共有53个成员和9个准成员。
成员
准成员
北马里亚那群岛、
库克群岛、关岛、
香港特别行政区、
纽埃、美属萨摩亚、澳门、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
组织机构
最高决策机构
亚太经社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部长级年会,每年定期举行。
专题委员会
亚太经社会部长级会议机制下设九个专题委员会:
各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评审各自领域出现的最新趋势、推动地区交流与合作,并监督有关合作的执行情况。
办事机构
亚太经社会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最高官员是执行秘书(
联合国副秘书长级),由
联合国秘书长任命。现任执秘阿里沙赫巴纳女士(Ms. Armida Salsiah Alisjahbana),
印度尼西亚籍。
次区域办事处
亚太经社会有东亚和
东北亚、东南亚、北亚和
中亚、太平洋岛国以及南亚和西南亚五个次区域办事处,分别设在韩国仁川、泰国曼谷、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斐济苏瓦和印度新德里。
附属区域机构
这些机构在组织上同亚太经社会保持一定联系,每年向其大会提交工作报告,包括亚太统计研究所(SIAP),亚太技术转让中心(APCTT),
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CSAM),亚太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培训中心(APCICT)和亚太灾害信息管理中心。
已独立的相关区域组织
这些机构在业务上仍同亚太经社会保持联系,如
湄公河委员会、台风委员会和热带旋风小组等。
职责任务
职责
亚太经社会是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下属的五个区域委员会之一,其主要职责是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任务
组织影响
亚远经委会成立后,重点关注经济发展和战后重建,不断扩大成员范围,并组建了对该地区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机构,如
亚洲开发银行、
亚洲公路网和
湄公河委员会。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尽管
金融危机席卷该地区,但制造业迅速扩张,经济持续增长。在同一时间范围内,亚太经社会开始让成员参与并解决性别平等、老龄化、
城市化和环境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农业和工业增长的带动下,数百万人摆脱了贫困。其中至关重要的是亚太经社会参与确保
泛亚铁路共识、创建
亚洲及
太平洋信息技术促进发展培训中心(APCICT)以及《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曼谷宣言》(RECI)。 2004 年
12·26印度洋地震恐怖事件发生后,亚太经社会还带头推动区域减灾技术投资。同时,亚太经社会支持
亚太地区克服收入不平等、气候变化、性别差异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对华关系
中原地区是亚太经社会前身亚远经委会的发起国和东道国。1949年亚远经委会搬迁至曼谷后,新中国长时间与其失去联系。1971年中国恢复在
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亦恢复参与亚太经社会活动。1973年以来,中国派团参加历届部长级年会。中国一直积极参与亚太经社会活动,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
中国与亚太经社会的合作经历了从被动参与到积极引领的变化过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主要依托亚太经社会了解和学习多边机构的规则和运作;八十至九十年代,亚太经社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引进联合国及区域先进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中国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合作的试验田。这一时期,亚太经社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多边外交官,不少人至今仍活跃于国际舞台。
中国成立了
中原地区亚太经社会合作基金,支持亚太经社会开展面向发展中成员的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项目,这些项目遍及交通、能源、社会发展、减灾等几乎ESCAP所有工作领域。其中中国资助的“利用空间技术实现旱灾早期预警”已经在
蒙古国、
斯里兰卡、
柬埔寨、缅甸等国落地,成为这些国家引进的高技术领域标志性项目。
2015年亚太经社会年会通过中方提出的“加强亚太区域内和跨区域互联互通”决议,首次将“
一带一路”写入
联合国文件。2016年4月,时任执秘阿赫塔尔访华期间与时任外长王毅签署《中国外交部与亚太经社会关于推进地区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向书》。2019年4月,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应邀出席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执秘阿里沙赫巴纳在北京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2022年5月23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社会第78届年会开幕式并致辞。
出版物
参考资料:
相关评价
回望ESCAP走过的70年历程,
亚洲从战火纷飞和贫穷落后到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重心,ESCAP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和否认。70年来,ESCAP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及合作思路不断演进,从最初的促进
远东经济复苏,到推动亚洲工业化进程,再到将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和落实
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新华网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