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神学
政治哲学和实践神学的一个分支
政治神学(Political Theology)是政治哲学和实践神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神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包含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简介
政治神学这一概念最初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德国神学界有关信仰问题的争论中,当初大多是作为贬义词被使用的,即指不是真信仰,而是为了某种政治的缘故而信仰,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支持某个宗教组织及其神学思潮。古典的“政治神学”一般指涉教会神学的政治论述,从教会的起首,很多神学思想都涉及政治的方面。
历史
自20世纪60年代起,政治神学这一概念经常在历史学的讨论中被使用,即论述宗教在社会政治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专门的神学思潮,“政治神学”则与德国天主教神学家麦兹(Johann Baptisp Metz)和新教神学家莫尔特曼的神学思想相关。后影响亚、非、拉丁美洲基督教界,产生诸如“解放神学”,“斗争神学”等思潮。发展至八十年代,关于“政治神学”的论述又有了新的转向,专注在政治哲学、文化批判、法理学等议题之中。
观点
政治神学的观点一般包括:拒斥传统教义神学强调本宗派正统教义的倾向;反对存在主义神学将信仰定义为个体抉择的观点;强调“实践”,通常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实践”,将其定义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现实社会秩序的改造。认为健康的神学应立足于实践并以指导实践为目标;强调福音的“公共性”,即主张福音的本质在于建立以正义为特征的新型人类社团,此系对现存社会结构的挑战;对现存社会体制及体制化教会持批判态度,抛弃“神学中立”的传统立场而投身于改造社会,面向未来的“解放事业”;视政治为将信念转化为力量的中介。这些观点常遭到保守的福音派人士批判。
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的政治神学
奥古斯丁(354年—430年)的政治神学思想主要反映于其著作《上帝之城》之中,部分亦反映于其就任北非希坡主教其间的政治立场。在《上帝之城》一书中,奥古斯丁尝试借着描写“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分别,藉以带出了一种结合了政治和神学的思想。奥古斯丁的政治神学思想主要建基于罪论、公义、人民与共和、教会与政权、爱与和平等理论之上。
加尔文的政治神学
约翰·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第四卷二十章中亦曾谈及政府。他的观点以现代民主体制的观点来看是比较保守,因为当时仍是君主政制主导的时代,人民几乎全无政治权利。加尔文对政治的看法是建基于“两个国度”的观点,即“属灵的国度”和“属世的国度”。他认为政体可分为三种: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并认为贵族政治和民主政体的混合会比其他政体更的形态更佳。
尼布尔的政治神学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美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公共神学家,对当代神学伦理学、国际政治领域和政治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尼布尔的政治神学思想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包括早期的尼布尔——一位驯服了的愤世嫉俗者;成熟期的尼布尔——一位基督徒现实主义者;反省期的尼布尔——一位基督徒实用主义者。尼布尔的政治现实主义思想备受当代的关注和研究。
莫特曼的政治神学
于尔根·莫特曼认为神学与政治是分不开的,他的神学著作与主题包括“耶稣系列”和“三部曲”。莫特曼的历史处境——从绝望到盼望,影响了他的盼望神学的形成。《盼望神学》主张基督教神学以“历史”的向度论述雅威,以“终末”的向度来论及历史。莫特曼以“终末应许”来解释“十架与复活的辩证事件”,并主张基督徒要对世界的将来存有盼望,并意识到当下的世界与该到达及将要到达的境界所存的差距而付诸行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
观点
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的政治神学
加尔文的政治神学
尼布尔的政治神学
莫特曼的政治神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