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测试是指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用户在开发人员和观察员的监督下,对产品进行典型操作,如网站、软件或其他产品。这种测试可能是早期的纸上原型测试,也可能是后期成品的测试。在ISO-9241-11中,可用性被明确定义为:“Extent to which a product can be used by specified users to achieve specified goals with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and satisfaction in a specified context of use.”(在指定的情境下,产品被指定用户使用以达成指定目标的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的程度)
起源与发展
起源
可用性测试的概念源自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又称为工效学(Ergonomics),这一学科起源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旨在研究人类如何使用机器、了解人类能力和特征,以便更好地设计新产品。人因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环境医学、工程学、
统计学、
工业设计、
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历史发展
首次有记录的可用性测试发生在1981年,
施乐公司在开发Xerox Star
工作站的过程中引入了可用性测试。尽管Xerox Star系统在市场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功,但它标志着可用性测试在产品开发中的初步实践。1984年,Intuit Inc.公司在其个人财务管理软件Quicken的开发中采用了可用性测试,这一举措后来成为行业的常规做法。创始人Scott Cook强调了可用性测试的重要性,并指出将其融入核心设计流程的价值。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可用性测试逐渐成为
产品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尽早发现问题并降低成本,同时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国际标准
ISO/IEC 9126-1将可用性定义为“在特定使用情境下,软件产品能够被用户理解、学习、使用、能够吸引用户的能力”。此外,ISO 9241-11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可用性定义,涵盖了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等方面。Nielsen等人提出了实用性和可用性构成有用性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可用性的五个要素。Shackel则将可用性分解为有效性、可学性、灵活性和态度四个方面。
测试方法
认知预演
认知预演(Cognitive Walkthroughs)是一种评估方法,通过对用户界面的设计和任务执行情况进行预演和评论,以检测系统的可用性。这种方法适用于低保真原型,但也存在局限性,如评价人不代表真实用户,且易受专家主观影响。
启发式评估
启发式评估(Heuristic Evaluation)由专家根据可用性原则对系统进行独立评估,随后进行讨论以识别可用性问题。虽然这种方法快速高效,但也可能存在专家意见分歧等问题。
用户测试法
用户测试法(User Test)是最直接的评估方法,通过观察用户的真实使用情况来获取数据。用户测试可分为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两种形式,后者更具现实代表性。测试结束后,评估人员应汇总和分析数据,编写最终测试报告。
注意事项
在进行可用性测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测试的对象是产品而非用户,不应使用户产生负面影响。
2. 应更多依赖用户的表现而非偏好,因为两者并不总是成正比。
3. 完成测试后,团队应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对产品进行必要的修改。
4. 在权衡各方利益时,应优先考虑多数用户的需求,以提升用户体验。
实用性
可用性测试可在各种环境中进行,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设施均可适用。测试地点的选择取决于具体情况,如实验室、会议室或远程控制。测试参与人数一般为8至16人,具体数量视项目特点而定。测试的成本主要取决于项目的规模、测试次数、用户类型等因素。在制定预算时,应考虑到测试的所有阶段,包括计划、实施、分析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