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44年12月的
南京市《苦竹》月刊第2期,后被收入1946年11月的《
传奇》增订本。中国大陆地区的版本收录于小说集《
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讲述了乡下女佣丁阿小在上海的一天忙碌生活,展现了张爱玲一贯的生活化与写实性创作特点,以及对女性生存问题的深切关注。
张爱玲的《桂花蒸阿小悲秋》通过主人公丁阿小的视角,详细记叙了她一天的生活琐事,包括挤电车、爬楼、做早餐与晚餐、买菜、洗衣、熨衣、提水、招待朋友与丈夫、接电话、铺床、照顾孩子、冒雨回家、夜宿公寓等。小说中还穿插了对阿小半夜听到的吵闹声、梦境等琐屑事件的详尽交代。
张爱玲创作《桂花蒸阿小悲秋》的生活体验来源于她在上海公寓的生活。她与
姑母同住于爱丁顿公寓,公寓有佣人和阳台,她喜欢在阳台上看风景,在高楼上“听市声”。这些生活体验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她的小说中。阿小这一人物,也来自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她和姑母合住的公寓请了一位阿妈,关于阿妈的情况,在其它文章中有一些描述:阿妈结了婚带着个孩子,孩子有时跟着一起来;她的丈夫是个“不成器的裁缝”,有时会来公寓看她。这些细节描述与阿小的情形完全匹配。
丁阿小:女佣阿小来自
苏州市,带着个孩子与丈夫在上海工作。她当裁缝的丈夫也相当于没有,挣的钱只够自己用,有时还问她要钱。阿小认为自己已经是个都市女性了,梳妆时宁可用一只缺了角的小粉镜照一照,也不会像乡下女人一样临水梳妆;她避免看主人墙上的裸体像,因为不愿显得自己是乡下来的,没见过世面。偶有闲暇,还“奢侈”地带着爱人去看看电影,享受一下小资情调。
哥儿达:阿小雇主。洋人哥儿达是公寓租户,白天去办公室工作,其余时间大多周旋于不同的女性之间。他在阿小眼里,这个“体态风流”的男子有些滑稽:脸上的肉像是没烧熟,红拉拉的带着血丝子。新留着两撇小胡须,那脸蛋便像一种特别滋补的半孵出来的
鸡蛋,已经生了一点点小黄翅。
该小说以女性的日常生存与生活为主要内容。阿小作为生活在作者身边的城市下层劳动女性,她的生存问题与日常生活引起了作者的关注。作者要探讨的并不是“佣人劳碌”“母性博爱”等问题,而是从身边的人物出发,关注这个外来的社会底层女性的城市生存问题。阿小来自
苏州市,带着个孩子与丈夫在上海工作,她的城市生存处境可视为外来娘姨的典型。小说展示的是阿小为数不多的工作时间特别长的一天:晚上被要求铺了床才能走。虽然小说贯穿了阿小一整天的工作与待人接物的琐事,但主要问题还是女佣的城市生存困境。
阿小凭借个人能力取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来源,她的收入并不高,除基本的食宿开支外,还需要养小孩,供小孩上学,照顾娘家,偶尔还要给丈夫一些钱。这些传统上由男性承担的经济压力,都成为阿小的沉重负担。但这是一种不需要依靠男性的生存方式,它使阿小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生存方式。她有一定的家庭话语权,有稳定的朋友圈和颇富见识的谈资,有养孩子的成就感。在大都市
上海市,特别是都市现代化的标志地——现代公寓,阿小作为女性获得了一定的尊重,但也面临更大的压力与困境。在女性的城市工作式生存中,她们只能从事女佣工作取得报酬。同时,阿小还必须应对工作、家庭等一系列问题。洋人对工作能力的高要求,使阿小必须勤奋谨慎、伏低做小;城市生活的压力,也使她必须努力通过工作求得生存。
小说采取生活细节还原的方法,以女佣阿小二十四小时的生活辐射洋人哥儿达的日常生活轨迹,通过普通人、身边人的视角观察洋人的日常生活细节,从内部解构了洋人所谓的“上等性”。小说中来自阿小局部观察的段落,把男主人公的外貌与他爱吃肉和生鸡蛋的饮食习惯结合起来,既符合联想习惯,又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同时,将被底层民众视为高等存在的洋人形象与
鸡蛋、生肉等同起来,这种细节描写方式无疑也消解了男主人作为洋人的高等性。
哥儿达滥情又小气的个性特点的展现,也是通过白描与典型化的细节表现手法实现的。哥儿达在两性方面涉及的女性数量众多,但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这些“不同的女人”,包括“黄头发女人”、李小姐、“新的女人”等。这种略显冗长的白描,使读者相信阿小对洋人的批判,特别是对他染上“脏病”的唾弃,附上了道德批判的色彩。作者还通过几个细节将哥儿达的小气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观察冰箱里的半碗剩饭,怀疑百顺偷吃面包,招待客人的重复食物,泡在浴缸里的衣物等。小说对这些细节的多次再现与强调,形成典型的艺术效果,形象再现了洋人在食物与劳动方面的严格监控。同时,文本对洋人哥儿达或明或暗的批评,也解构了
上海市本土人对洋人的美好想象,特别是发出批判声音的主体不是知识分子、政府官员,而是求生于上海的底层小人物,这更增加了小说内涵的讽喻性效果。
评论家
许子东评价《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很罕见的专门写劳工阶级的小说。小说写阿小跟儿子百顺一起睡在外国人的厨房里,还有一个做裁缝的男人,他们有朴素的家庭对谈,可以说是张爱玲笔下十分罕见而又相当成功的无产阶级的形象。张爱玲对上海富家女子、中产少妇的穿衣打扮,装饰做派,一向是细细铺排,但又冷眼嘲讽。唯独对于阿小,却在琐碎当中写出她的尊严。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原籍河北丰润,生于
上海市。5岁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读
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9年考入
香港大学文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上海。1943年发表小说《
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二炉香》,一举成名。1952年离开大陆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1955年离开香港去
美国,1995年9月逝于
洛杉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半生缘》《
小团圆》,中短篇小说《
金锁记》《
倾城之恋》《
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
烬余录》《
对照记》《
重访边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