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
俄语:Светлана Аллилуева;英语:Svetlana Alliluyeva)(1926年2月28日—2011年11月22日)出生于苏联
莫斯科,原名原名斯韦特兰娜·约瑟福芙娜·斯大林娜(俄语:Swetlana Allilujewa)是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的女儿。1926年2月28日出生于苏联莫斯,1967年她叛逃到
美国引起了国际轰动。
斯韦特兰娜是斯大林和第二任妻子
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所生,童年时,极受父亲宠爱。1949年,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先是从事苏联文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之后在出版社任职翻译。她父亲斯大林去世之后仍享有父亲生前给予的待遇,比如公车和别墅。但反对斯大林的运动之后,斯韦特兰娜于1957年将名字改为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从母亲的姓氏。1966年,当时的爱人杰什·辛格逝世,斯韦特兰娜获准离开苏联,以护送爱人骨灰回故土安葬的名义前往印度。次年春天,斯韦特兰娜在美国官员的帮助下出逃美国。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成为一名作家,主要关注后代生活,因此在
苏联解体之际声名大噪。她曾在1984年至1986年间短暂返回
苏联,重新获得苏联国籍;但1986年斯韦特兰娜再度离开苏联。1992年,有报道说她在
英国伦敦的贫民小区,住在一处为有精神问题的老年人开办的寄宿屋内,后来,她住在在
瑞士的
圣约翰,但同年回到了英国。
斯韦特兰娜于2011年11月22日在美国
威斯康星州因
大肠癌去世,终年85岁。临终时没有子女在她身边,一星期后,她的死讯被女儿奥尔加通过邮件向媒体公布。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926年2月28日,斯韦特兰娜出生时,斯大林已47岁,是斯大林三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对她非常宠爱,为其取名“斯韦特兰娜”,意为“光影”,源自俄浪漫诗歌,在当时引发苏联众多新生儿同名热潮。后来在书信中,斯大林只对女儿使用亲昵的称呼。
1932年,斯韦特兰娜的母亲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自杀身亡,原因不明,斯大林封锁了相关档案,官方称她患有“精神病”。6岁的斯韦特兰娜被告知认为母亲死于急性腹膜炎。
斯大林在妻子去世后更加关注女儿斯韦特兰娜,他们之间常玩一种发命令的游戏。但随着女儿长大,这种爱变得窒息,父女矛盾日益突出。在后来的第三本自传《遥远的乐声》中,斯韦特兰娜回忆:10岁时,
约瑟夫·斯大林让她读《联共(布)简明历史教程》,可她认为这本书非常无聊,让父亲很是生气。“23岁上大学时被拉进党组织,党史考试却不及格,这使得学校的党组织大为尴尬。我总是和着自己个人主义的乐声,踏着另一种节拍前进”。
在个人生活上,斯大林也古怪地对女儿的衣着横加干涉,如同过去对妻子一样。按照斯大林的命令,裙子的腰部要宽大,要像
睡裙一样宽松;穿短裙或穿
短袖毛衣,都是犯禁的,因为他不喜欢别人看见女儿的胳膊和膝盖。当斯韦特兰娜从
少先队夏令营给父亲寄来一张身穿短裙的照片时,
约瑟夫·斯大林勃然大怒,用红铅笔在照片上画了个大叉,又在背面写道:妓女!”并派飞机寄回。
初恋与两次婚姻
1942年底,16岁的斯韦特兰娜在一次聚会上,结识并迷上了40多岁的电影导演阿列克谢·卡普勒。斯大林讨厌他的犹太人血统,而且认为阿列克谢·卡普勒唯一的本领就是擅长勾引女青年,当着女儿的面,斯大林把卡普勒写给她的情书、照片、小说文稿、新剧本统统撕掉。卡普勒也为这场恋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前后被强制关押了10年,直至
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才被放出来。
1943年斯韦特兰娜读
莫斯科国立大学,她选择专业也无法顺遂自己的心愿:喜欢文学的她,在父亲的命令下改学历史。毕业后,斯韦特兰娜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成为教授苏联文学和
英语的老师,之后还曾做过文学翻译。
1944年,斯韦特兰娜再次爱上一个犹太人。这次她果断地先斩后奏,跟曾经的大学同学格利戈里·莫洛索夫迅速结婚。无可奈何的斯大林对此的回应是:“是的,春天来了,见你的鬼,你愿意怎样就怎样吧!”1945年斯韦特兰娜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约瑟夫。但1947年两人还是分手了。离婚后,莫洛索夫很快被单位开除,父亲也遭到清洗,据说仅仅是念在他是自己外孙的父亲的分上,
约瑟夫·斯大林才没置他于死地。
1948年,斯韦特兰娜再次结婚,丈夫是当时苏共中央书记
安德烈·日丹诺夫的儿子,两个“官二代”联姻,婚礼极为盛大。“(我们)婚前甚至没有约会过。当时父亲年事已高,我不能总是违背他的旨意。”婚后第二年,女儿卡佳出生,但这桩格外“门当户对”而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不久就破裂了,1952年两人离婚。“父亲对此极其不满,不过在此之前他已经明白,我总是做那些他不喜欢的事。”斯大林当时已身患重病,无力干涉太多,不过父女间的不愉快还是显而易见。
赫鲁晓夫曾在回忆录中记下,1952年的新年晚会上,
约瑟夫·斯大林扯着女儿的头发强迫她跳舞。
1953年3月2日,几个月都没见到父亲的斯韦特兰娜,在社会科学院的法语课上被带走,带到当天凌晨
中风的父亲的软榻前,他已经无法说话了。3天后,斯大林死了。斯韦特兰娜后来写道:“我感觉自己从来不曾是个好女儿,从来没有给这个孤独的灵魂、这个年迈的被世人拒绝的病人以任何帮助……”“曾经27年,我是父亲在精神上走向毁灭的见证人,我亲眼目睹了人们逐渐离他而去。慢慢地,他变成了一尊阴沉的
塑像。”
在
约瑟夫·斯大林坚持让斯韦特兰娜进入
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斯韦特兰娜成为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1954年,研究生毕业后,斯韦特兰娜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她在世界文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World
文学)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里她研究
苏联作家的作品,并翻译了包括约翰·刘易斯(John Lewis)的《慕尼黑阴谋》(The Munich Conspiracy)在内的英文书籍。
约瑟夫·斯大林去世后,斯韦特兰娜仍享有父亲生前给予的待遇,比如公车和别墅。但反对斯大林的运动不久便开始了,1957年斯韦特兰娜将名字改为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从母亲的姓氏;同年,她向政府提出收回对自己的一切
特惠待遇。
1957年,斯韦特兰娜第三次嫁给了苏联科学家兼非洲学家伊万·萨尼泽,他是她父亲第一任妻子的亲戚。但这种结合并没有持续多久,两年后,这对夫妇决定离婚。
1963年10月,斯韦特兰娜与来莫斯科治病的印度共产党员布里杰什·辛格相识,两人一见钟情。但当时的
苏联领导人
阿列克谢·柯西金反对她嫁给一个外国人。在反复的拉锯战中,1966年辛格因
肺结核离开了人世,他们终没能得到一张合法的结婚证书。斯韦特兰娜随后表示希望能到爱人的故乡去,将他的骨灰洒向恒河。经过漫长的等待,柯西金终于同意了她的出国申请。
出逃美国
1966年,当时的爱人杰什·辛格逝世,斯韦特兰娜获准离开苏联,以护送爱人骨灰回故土安葬的名义前往印度。次年春天,斯韦特兰娜在美国官员的帮助下出逃美国。
1967年3月6日,斯韦特兰娜来到新德里的
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要求政治避难,这在当时被美国大肆宣传。1967年4月,斯韦特兰娜抵达
纽约,她随后举行媒体发布会,宣布永远不会再回苏联,并高调地发表一系列演说,公开谴责苏联当局。她指责父亲
约瑟夫·斯大林是“道德和精神的恶魔”,苏联体系“严重腐败”,“
十月革命是一个后果严重的悲剧性错误”。
1970年,斯韦特兰娜再次坠入爱河,这次的对象是一位美国建筑师维斯勒·彼得斯。巧合的是彼得斯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的前妻就叫斯韦特兰娜,他们见面就是前岳母有感于此而撮合的。3周后,他们举行了婚礼,拉娜·彼得斯成为斯韦特兰娜的新名字。当年,44岁高龄的她生下了第二个女儿奥尔加。然而生活还是不能一切如意,斯韦特兰娜因丈夫凡事听命于前岳母而屡屡爆发冲突,1973年,这场“闪婚”便走到了尽头。
1978年11月20日,斯韦特兰娜宣誓加入美国国籍。而早在1969年,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就已决定剥夺她的公民权。她甚至注册成为共和党员,还给自己最喜欢的保守派杂志《国家评论》捐了500美金。
重返苏联,又再次离开
三次婚姻,每次持续时间从未超过4年。反复无常,大概是斯韦特兰娜性格中最明显的特点。这与她成年后波折横生、尔后又动荡漂泊的生活也许不无关系。斯韦特兰娜讨厌回忆过去,觉得自己“活得像一个特殊背景下的奴隶”,而另一方面,她又凭借“
约瑟夫·斯大林”这个名字,写了两本畅销的自传。《致朋友的二十封信》、《仅仅一年》于1967年末、1969年相继出版,这些书给她带来了超过250万美元的收入。
她曾公开谴责自己的父亲——不于一种“背叛”,但《时代》周刊1983年的报道中,她又撤回当年的控诉,并承认“如果父亲知道我做了什么,他可能会枪毙我”。斯韦特兰娜还时常不停地远行搬迁,她的朋友们表示,她似乎无法在一个地方居住达两年以上。
斯韦特兰娜对美国的看法也日趋复杂,她最初宣称:“我在美国的生活无比的自由、快乐、多姿多彩。”后来逐渐体会到美国社会不同于
苏联的规则和秩序,给她带来种种的不适与孤独。她觉得律师们骗走了她大部分的稿费收入,对于媒体更觉不胜其扰,毫无隐私。斯韦特兰娜曾出语深刻地总结:“我今天要对所有潜在的变节者说,不要忘记在河的另一岸是相同的人类,他们也包括了一些不完美的、沉闷的、无能的、背叛的、痴呆的人,一如你们所离弃的那些人。我17年前所不懂的,就是两个超级大国在好的和坏的方面竟是这样相像。”
1982年,在与第四任丈夫离婚近十年后,斯维特拉娜·哈利路耶娃搬到了
英国。在剑桥,她把女儿奥尔加送到一所贵格会寄宿学校,并开始旅行。
时代也在发生着变化,
苏联官方于1983年解除了斯韦特兰娜与国内接触的禁令,这时大儿子约瑟夫已38岁了,是一位内科医生,他们重新取得了联系。对家人的思念和在西方的孤独使她吃了回头草。1985年,这位曾经全世界知名的苏联流亡者重返故土。她又公开肯定苏联的制度,并对美国倒头一戈:自称是“中情局的宠儿”,从没获得过真正的自由。彼得斯夫人和女儿奥尔加随后被重新授予苏联国籍。
斯韦特兰娜在俄罗斯生活得并不愉快,奥尔加坚持佩戴十字架,无视整个国家东正教的信仰。已是一名地球物理学家的二女儿卡佳,甚至拒绝跟她见面——她不能原谅母亲“当年的冷酷”。而他们还觉察到自己生活在
克格勃的监视之下。1986年,斯韦特兰娜在苏联总统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帮助下再次离开了苏联,他亲自命令斯韦特兰娜不受阻碍地离开这个国家,之后斯维特拉娜·约瑟夫娜永久放弃了苏联国籍。
1986年4月16日回到美国后,两年里居无定所。
苏联解体后,斯韦特兰娜被人淡忘。多次有报道说她晚景凄凉,住的是北威斯康星一幢没有电力供应的小木屋,又说她进了
瑞士的一家罗马天主教女修道院。1992年,有报道说她在
英国伦敦的贫民小区,住在一处为有精神问题的老年人开办的寄宿屋内,后来,她住在在瑞士的圣·约翰,但同年回到了英国。2005年,哈利路耶娃多年来第一次同意接受
俄罗斯记者的采访,后来还出演了纪录片《斯维特拉娜关于斯维特拉娜》。
晚年生活
早在1962年,斯韦特兰娜就在
莫斯科秘密受洗加入东正教,尽管她从小接受的是
无神论的教育。由于爱人
曼莫汉·辛格的缘故,她又信仰了印度的宗教。在美国期间,斯韦特兰娜曾经是
基督教科学派的成员。
斯韦特兰娜晚年在
英国,70岁的她又成为了罗马天主教的信徒,最终宣称“我找到了一生都在寻找的平静和失去的希望”。斯韦特兰娜一向不善于理财,这导致了她晚年生活的窘迫。彼得斯死于1991年,大儿子
约瑟夫也于2008年11月过世,奥尔加远在
波兰。生命的暮年,孤独如影随形,她孤身一人住在一家
托老所里。
斯韦特兰娜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是在2010年,当被问及父亲
约瑟夫·斯大林是否爱她时,她回答:“是的,父亲爱我,因为我跟母亲一样都有红色的头发和
雀斑。”尽管如此,她依旧无法原谅他,“他毁了我的一生。”她一再强调,“我想要告诉你,他毁了我的一生。”斯韦特兰娜一生中不止一次地歌颂父亲,逃避父亲,诅咒父亲爱和恨都同样强烈。但正如她自言:“我从来都是父亲这个名字的政治囚徒。”她终身无法摆脱斯大林女儿这一烙印,并由此永远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2011年11月22日,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在美国
威斯康星州因
大肠癌逝世,终年85岁。临终时没有子女在她身边,一星期后,她的死讯被女儿
奥尔加·加布林斯卡娅通过邮件向媒体公布。阿利卢耶娃去世时,住在本县的养老院里奇兰中心。
人物关系
个人作品
原著作品
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写过4本书,其中两本回忆录《
致友人的二十封信》《
仅仅一年》于1967年末、1969年相继出版,《仅仅一年》,这本书里记述了她从
苏联叛逃到
美国的经历,这些书给她带来了超过250万美元的收入 ,其它著作有《重访祖国》、1984年《遥远的乐声》。1991年,她还写作了《孙子孙女之书:回家之旅》。
译本作品
1979年和1980年,斯韦特兰娜·阿利卢耶娃的《致友人的二十封信》和《
仅仅一年》这两本书在,分别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丛书在中国内地出版。
人物评价
作家罗斯玛丽·沙利文说:“她花了三年半的时间研究和撰写《斯大林的女儿》。结果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揭示了一个复杂、矛盾的女人,她像她的父亲一样固执,像她的母亲一样聪明。在悲剧和
戏剧性的生活里,她忍受了,甚至繁荣起来。(作家:罗斯玛丽·沙利文 评)
“斯韦特兰娜继承了她父亲的意志和他的智慧,她只是没有他的邪恶,”她的侄子,
约瑟夫·斯大林的孙子亚历山大·布尔东斯基说。(斯大林的孙子
亚历山大·布尔东斯基 评)
人物言论
“我这一生太沉重了,沉重得不堪倾诉,更不堪活下去。”
“到我出家时我已经七十岁。最后我一定能成为修女。我相信
雅威在这个特别时刻召唤我亲近他,因为在修道院的院墙里我找到了我一生都在寻找的平静和我失去的希望。”
“我今天要对所有潜伏的变节者说,不要忘记在河的另一岸是相同的人类,他们也包括了一些不完美的、沉闷的、无能的、背叛的、痴呆的人,一如你们所离弃的那些人。我十七年前所不懂的,就是两个超级大国在好的和坏的方面竟是这样相像。”
“我住在
莫斯科时,有四十年是在
克格勃的监视下度过的。来到美国后,监视含蓄了一些,我被放到律师手里,签一些不知是什么内容的法律文件。我的生活再度瘫痪,我不能完全自由地去做或讲自己所想的事。没有一个变节者是完全自由的。”
斯韦特兰娜曾接受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采访,参加了《克里姆林宫公主》这一纪录片的拍摄,她这样叙述自己的一生:“我从来不曾有过普通人的生活,这都写在了我的前额上,人们都知道我是谁和我是怎样的人。这就是命运,我必须忍受这种命运。”
她曾公开谴责自己的父亲——不啻于一种“背叛”,但《时代》周刊1983年的报道中,她又撤回当年的控诉,并承认“如果父亲知道我做了什么,他可能会枪毙我”。斯韦特兰娜还时常不停地远行搬迁,她的朋友们表示,她似乎无法在一个地方居住达两年以上。
斯韦特兰娜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是在2010年,当被问及父亲
约瑟夫·斯大林是否爱她时,她回答:“是的,父亲爱我,因为我跟母亲一样都有红色的头发和雀斑。”尽管如此,她依旧无法原谅他,“他毁了我的一生。”她一再强调,“我想要告诉你,他毁了我的一生。”斯韦特兰娜一生中不止一次地歌颂父亲,逃避父亲,诅咒父亲,爱和恨都同样强烈。但正如她自言:“我从来都是父亲这个名字的政治囚徒。”她终身无法摆脱斯大林女儿这一烙印,并由此永远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相关作品
斯韦特兰娜的形象成为艺术项目的灵感来源。她在多系列电影《国父之子》中由Nadezhda Mikhalkova扮演,在系列电影《Svetlana》中由Victoria Romanenko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