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子是一种起源于古代葬礼仪式的乐器,最初用于执竹竿唱丧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指挥工具,在宋代宫廷乐舞和
杂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竹竿子在
北宋时期已经传播至
朝鲜,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形制和使用方法发生了改变。
竹竿子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其形制和功能的变化。在北宋时期,它作为宫廷乐舞的一部分被引入朝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竿子在朝鲜和中国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差异。到了元明清时期,竹竿子被称为戏竹,并由单个变为一对。尽管竹竿子、戏竹与籈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并非同一物品。在中国历史上,竹竿子的角色经历了多次转变,包括在
杂剧中的使用以及在民间祭祀戏剧演出中的传承。
对于竹竿子的研究始于
王国维的《
宋元戏曲考自序》,此后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然而,直到现在,一些关于竹竿子的重要问题仍未得到明确解答,仍然存在着误解和混淆。通过结合域外文献、正史以及新发现的手抄本材料,学者们对竹竿子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他们发现了竹竿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变化,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术语之间的异同关系。此外,还澄清了一些概念上的混淆,如“前行色”实际上是指“登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