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烈士陵园
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襄阳市烈士陵园位于襄阳城西南羊山,占地面积约1100亩,始建于1951年,1975年重建,是为纪念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特别是襄樊战役中为襄阳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而兴建。
目前共安葬有184位烈士。现有纪念建筑12处,包括革命烈士纪念馆1座、烈士纪念碑1座、烈士亭4处、烈士群雕1处、仿古烈士骨灰堂1处。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是烈士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烈士陵园广场东南侧。该馆建于2001年,设有襄樊战役史迹陈列厅,展厅分三个部分,通过大量真实的照片、实物反映了当时的战略背景、战役经过等历史史实,并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等手段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襄阳市烈士陵园于1995年3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12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陵园被省民政厅命名为红色2A级旅游景点,2009年,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被民政部命名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2023年,陵园获评襄阳市社科普及教育基地。
陵园简介
襄阳市烈士陵园位于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60号,占地面积超过1100亩。该陵园始建于1951年,后于1975年进行了重建,并于1998年和2011年进行了改造。
整个烈士陵园设计规划有纪念塔、牌楼、纪念馆、上山路以及烈士陵园广场。
革命烈士公墓安葬了103名在襄樊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及部分老前辈的遗骨,而烈士骨灰堂则安放了50多位在不同时期为襄阳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牺牲的革命烈士。
陵园历史
第一次修建
新中国成立之初,襄阳地委和专署为了纪念在解放襄阳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决定集中掩埋186位襄樊战役中献出生命的烈士,修建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塔”。
1951年2月19日,襄阳地委和专署联合发出通知,成立了以襄阳地区专员余益庵为主任的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正式开始烈士陵园的筹建。选址中,考虑到羊祜山因纪念晋朝镇守襄阳名将羊祜而得名,一直是襄阳人心中的崇敬之地,且环境幽静、离城区不远,便于祭扫等因素,于是定址襄阳西南城郊羊祜山。整个烈士陵园设计规划包括纪念塔、牌楼、纪念堂、上山路,经费总预算为30万斤小麦(每斤小麦折合人民币8.5分)。
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纪念塔、牌楼和上山路只能用砖头修建,因此专门修建了窑厂,窑厂的建设费用为3.9万斤小麦,再加上来自驻军、学校、工厂、机关干部、近郊农民义务工等的人工,第一次修建烈士陵园可算是半自给自足的建设。
初建成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基仅有百余平方米,呈上尖、下大的方锥体,顶端装饰有一地球仪,上有象征和平的和平鸽,塔身上刻有余益庵等领导人的题词。通往山顶纪念塔的山路长约200米,宽1.3米。
第二次重建
在70年代初期,烈士陵园成为全市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阶级教育、路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仅在1972年的清明节期间,就接待了20多万人次。然而,自1951年修建以来,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已经严重风化破裂,与其作为政治教育场所的严肃性不符。为此,市革委会向湖北省革委会呈交了《关于急需维修革命烈士纪念塔的请示报告》,得到了批准。
1975年11月,烈士纪念塔重建工程启动。然而,施工过程面临着三大难题:资金不足、缺乏大型机械以及山顶无水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襄阳地区革委会和襄樊市革委会发出指令,市财政拨款解决资金缺口,市直机关、学校、企业出人出力,动员了8万人次的义务劳动,出动了300多辆运输车辆,搬运了大量建筑材料。同时,工程指挥部想出了沿山脚到山顶的抽水方案,解决了山顶无水源的问题。
根据可靠资料,新塔的设计受到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的启发,选用花岗岩作为建造材料,呈现出碑形结构,高28米。据报道,新塔的正面已调整为东北地区方向,面向城区。据可靠资料显示,塔底上雕刻有碑文和浮雕,而塔身上刻有著名书法家王树人所书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大字。这些装饰和文字使整座塔显得庄严肃穆,体现了对革命烈士的敬意和纪念。同时,对革命烈士公墓进行了改建,扫墓场地进行了扩建,并对上山路进行了重新设计。
第三次改造
随着襄阳市经济快速发展,襄阳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整个烈士陵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需求和周围环境显得越来越不协调。1998年以来市政府又将烈士陵园基础设施改造纳入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并分期实施。
1998年1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动工兴建烈士陵园广场,整个广场投资564.46万元,占地17.54亩,烈士陵园广场的建成提升了烈士纪念塔的外部环境。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资650多万元,在烈士塔的旁边,建成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纪念馆。
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共投资1000万元用于对烈士塔主道的台阶和护坡等进行改造。其中,政府筹资500万元,社会融资也贡献了500万元。改造后的烈士塔梯道总长超过400米,宽度达14米(包括两侧护栏),共设有28个平台和643个梯道。梯道使用了山东产的青石,而两侧护栏则采用了蒙古黑花岗岩。
烈士事迹
苟在合烈士事迹
苟在合(1914~1948.7.9)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49团的团长。他出生于四川省巴州市三江镇熬溪村,1933年初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抗日战争爆发时担任营长,1946年晋升为副团长,1947年升任团长。
1948年7月9日,在襄樊战役中,苟在合带领着他的团勇猛攻打琵琶山。在纵队火炮的掩护下,他率领着团队经过激战,成功击溃了敌人,占领了阵地。然而,敌人很快进行了炮火反击。苟在合冲出指挥所,向山上跑去,一如既往地亲自指挥战斗。尽管身边的参谋、警卫员试图阻止,但他仍坚决地向前冲去。在山腰时,不幸踩到了地雷。在生死关头,他毫不犹豫地把身边的战友推开,大喊一声:“闪开!”然后牺牲在了地雷爆炸中。当时他年仅34岁。
获得荣誉
1982年,襄樊市(现襄阳市)政府批准将陵园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湖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市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省十大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
陵园先后与驻市武警四支队、襄阳七中、铁路一中、铁路三中、铁路技校、襄城区政法委等多家单位结成共建单位。自1992年至今,每年均被省、市、局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四届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和最佳文明单位。
旅游指南
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须知
地址:襄阳市襄城区铁佛寺路60号
参考资料
襄阳市烈士陵园.中华英烈网.2024-08-03
激活襄阳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湖北党史网.2024-02-27
目录
概述
陵园简介
陵园历史
烈士事迹
获得荣誉
旅游指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