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云,名云、庆云,字伯云、书卿,号松隐,浙江桐乡石门(
崇福镇)人,晚清诗人兼收藏家。
●1884年(清光绪十年,甲申)沈伯云与
吴昌硕在
苏州市(苏州)订交。沈伯云手书云:“余于庚辰秋,在家淇泉(
沈卫)处见石印数方,壬午夏在陆存斋家见楷书《吴退楼墓志》,知其艺之工,不知其品之介、人之雅焉。甲申订交于吴门,畅论金石,相见恨晚。嗣遇同客时,无不朝夕过从,一时不见不乐也。《削庐印存》沈伯云藏本
●1886年(
光绪十二年,丙戌)九月,吴昌硕到石门会晤沈伯云,为沈伯云刻“松隐”朱文印。同邑
吴滔画佛像于侧,吴亦一并刻之。
胡镢在印侧刻观款。一印涉及晚清四贤,一时传为印林佳话。《黄花秋叶飘零尽老菊犹有傲霜枝》文/沈慧兴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
清明节,吴昌硕赠送沈伯云《削觚庐印存》。沈伯云《印存》载“今春二月,余自石回吴,仓石由海上归来,复得畅叙。仓石用
韩非子u2018道无双u2019三字刻印见贻,遂借其各石印,并乞转假所镌庸老诸石,倩学古堂主人手拓边款,共计一百二十余印……
光绪十三年丁亥清明日,陵舟次松隐闇主沈云。”谱中收录之印大多为吴昌硕为沈伯云、
杨岘所治及自用印,其中包括吴昌硕为沈伯云刻的“松隐”一印,印面及五面边款内容齐全,拓精美,实为研究吴昌硕早期篆刻艺术的珍贵史料。《桐乡新见吴昌硕(削觚庐印存)》文/蔡泓杰
●1887年(光绪十三年,丁亥)沈伯云起任
靖江市,
吴滔作《乡关四友图》相赠,沈伯云大喜,特请
吴昌硕为之题句,不料中途遗失。吴滔闻讯,又作《四石图》,沈伯云在画后题记,说明失画与补画的原因,以表感激。
●1887年(
光绪十三年,丁亥)绉云石移置福严寺后,在
同治年间,民间开始流传它是“灵石”的说法,于是百姓投掷愚举纷纷。绉
大理石久而久之,日渐磨损,石旁也断砖碎瓦堆积。地方士绅深以为憾。沈伯云为保护绉云石而奔走呼号。沈伯云与湖南巡抚
恽世临是姻亲,恽的继室
戴青是归安(今
南浔区一带)才女,字书卿,自号洗蕉老人,性情豪迈,有男子气概。她对绉云石很关切,对沈伯云说:“捍卫候遮,诸君责也”。沈伯云回乡后,联系屈元(洲泉屈家浜人)等地方士绅,在绉云石旁筑一矮围墙,将之围在当中,游人可观而不可近。并组织护石会,邀请地方名流参加。沈氏请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俞樾作《福严寺护石记》,文中除简略记述绉云石的来历外,还说明了发起护石会的前因后果。文章由篆刻名家
胡镢刻于石碑上,立于绉云石旁。于是掷石以卜祸福的愚举顿止,绉
大理石终于得以保护。《
南湖晚报》载《绉云石护石会》
●1893年(
光绪十九年,癸巳)
崇德籍收藏家沈伯云携带刚收藏到的韩潮(蛟门)《归去来兮辞》臂搁,约请有共同爱好的
吴滔(伯滔)、胡(邻)、
胡沅(芷塘)、李庆辰(筱筠)等人齐集梅雪草堂,一起赏鉴同乡前辈的旷世杰作,发自内心地由衷赞叹,最后商定由吴滔题字、胡钁刻竹,留下江南藏界这段佳话。《善刻竹者韩蛟门》博宝艺术网
沈伯云有兄弟两人,名著于时。五弟沈翰(厚安)(1849—1900),号藻卿,官至
江苏省知县。擅画兼修篆刻。沈翰之子即近代
中国民主同盟领袖,救国会七君子之首沈钧儒。沈钧儒也十分喜好金石篆刻,当属乃祖遗风。十一弟
沈卫(友霍)(1862~1945),号淇泉,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
进士,授翰林院
编修,人称沈太史。沈卫作《莲爱有子图》书法有“伯云我兄购得此,出以索书,因辞不获,令漫涂之,因书此以志愧云。弟卫并记。时癸未六月,同客
青浦区。”的记载,当为佐证。伯云、厚安、友霍三人时常与
李嘉福(笙鱼)书信往来,探讨篆刻艺术并叙家事短长。李嘉福为沈氏姻亲。信载“承蒙允绘便面如己,绘就乞交王价节。来侄恙稍愈,明后当来图叙面谭一切也。专此即请笙渔姻叔世大人暑安。姻侄沈云顿首。送李大老爷。二十七日。”沈伯云好友有同邑
吴滔(伯滔),秀水蒲华(作英),
湖州市胡镢(菊邻),
安吉县吴昌硕(俊卿)等。